今天是我非常喜愛的演員艾德華諾頓的 52 歲生日,(真的是老梗),畢業於耶魯大學歷史系的他,從劇場展開戲劇生涯,1996 年《#驚悚》、1998 年《 #美國X檔案》、1999 年《#鬥陣俱樂部》三部電影奠定一切,論電影本身,《鬥陣俱樂部》當屬首選,論角色魅力,《美國X檔案》無疑才是真愛。
⠀⠀⠀⠀⠀
沒有任何強烈的對比可以與諾頓當年的眼神變化相提並論,從輕蔑狠毒的怨懟仇視,到脫胎換骨的悔不當初,每看一次此情此景,都能數度被這撼動人心的靈魂深度與判若兩人震懾到難以呼吸。最後殘酷的一幕依然迴盪於正在發生的歷史角落,極權社會表面上沒有衝突亦沒有自由,衝突可以說是自由與民主的代價,然而關於自由的本質則是建立在人民素養之上,對比著當今分裂醜陋又對立的世界,或許我們都該好好捫心自問。
⠀⠀⠀⠀⠀
Has anything you've done made your life better?
⠀⠀⠀⠀⠀
回到《鬥陣俱樂部》,許多人應該和我如出一轍,從認識電影以來至今複習過千千萬萬次,其實這部電影在一開始打算交由後來《派特的幸福劇本》的 David O. Russell 執導,但讀完原著後卻對這個故事感到一知半解,反倒是當年的大衛芬奇,第一眼便愛不釋手,他表示,那時正逢三字頭歲數的後期,讀到這本書彷彿無法抗拒的聲聲召喚,作者 Chuck Palahniuk 談論的是一種對社會不滿、無能為力而引發的特殊憤怒:我們慣於安逸太久,我們必須憑著自己的力量全力衝刺出下一次的演化,卻很容易因嚐到一點甜頭而前功盡棄。
⠀⠀⠀⠀⠀
現代人的悲哀就是,什麼都有卻也什麼都沒有,就連放聲大哭或一夜好眠都是奢求,甚至混入癌末互助團體指期待有人能放下身段、側耳傾聽我們內心微不足道的想法。邪教似地拿著努力工作的薪水購買虛榮昂貴的品味,不知是消費商品還是被資本主義消費。道德經所謂「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些我們自認為所擁有的事物,到頭來反而奴役我們的靈魂,世俗的富貴功名價值只會讓人終日患得患失。
⠀⠀⠀⠀⠀
我痛,故我在,渾渾噩噩的行屍走肉留在白天;夜晚降臨時,血腥在口中的刺激味道混合汗水與痛楚的侵襲,才是活著的具體證明。有些人訴諸酒精,有些人大吃發洩、購物紓壓,都只為了維持所謂本我和自我、心靈和生存之間薄如蟬翼的平衡,而往往只會導致愈來愈像個空殼,因為現代人的靈魂剖開來根本是空的。
⠀⠀⠀⠀⠀
也許能夠解釋諾頓所代表的是我們每一個為生活疲於奔命的平庸縮影,而泰勒則是一個對立的存在,對立於受金錢擺佈被生存禁錮的現代籠鳥檻猿。他對資本主義不屑一顧,對世俗價值嗤之以鼻,對循規蹈矩不以為然,無所不知又無所畏懼,瘋狂犀利而沒有極限,全然是腦海中飽受壓抑的本我最大值。
⠀⠀⠀⠀⠀
兩人在酒吧外荒唐的拳拳到肉互毆行徑意外發展成地下組織,吸引了各行各業、滲透各種階層的成員,抓住人類心中深深隱藏不願面對的黑暗本性,讓成員與觀眾都像著魔一般不由自主被泰勒誘發出道德框架之外的慾望情感,因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在這裡,沒有千夫所指,在這裡,不分貧富貴賤,透過打架認識自我,透過破壞重建自我,在兩人身上都望見了「我」的蹤影。
⠀⠀⠀⠀⠀
他們鏗鏘有力地說,工作不足以代表你,銀行存款不足以代表你,舉凡汽車、皮夾、衣著皆不足以代表你,鬥陣俱樂部裡的人沒有名字、沒有標籤,更沒有包袱,無須扮演顧家丈夫或是完美職員,這是泰勒所謂人之所以為人而活的理想雛形。在肉體承受撞擊的悶哼聲中學會與痛楚為伍,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恐懼感中與自由共處,遊走於癌末互助團體中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學會順其自然才能擺脫不安與控制的慾望。有違道德的交給泰勒,有違良心的交給泰勒,有所顧忌的交給泰勒,泰勒成為了信仰核心,慢慢的、漸漸的,充滿魔力又似是而非的真理令信眾們趨之若鶩,如此擁抱天性、令人著魔的瘋狂成就了一個法外帝國。
⠀⠀⠀⠀⠀
《鬥陣俱樂部》無疑於當時引發相當大的餘波和爭議性,畢竟這部作品太過寫實透徹也幽暗深沉,容易引發許多模仿效應,深刻剖析了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欲望、人與道德、人與社會的種種尖銳的不堪與解放,主角的畏懼和壓抑不出建築在世俗價值上的畏懼與壓抑,泰勒的狂妄和叛逆就是道德不容的狂妄和叛逆。我們日復一日都在本我、自我中掙扎,理智規範我們認真學習努力工作知足常樂,而追求自由擺脫束縛離經叛道的欲望卻時而蠢蠢欲動,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劍、一座斷背山、一段色戒和一隻老虎,每個人心裡也都存在著一個泰勒,這就是人性,那股無法抑制的力量。
驚悚劇場虎演員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哈囉少女(2020)
《哈囉少女》開拍於兩年前,當時大膽的啟用了許多年輕的演員,後設點看,以此部片去觀察那些片中的演員這些年的成長相當有趣。以憤怒少女王渝屏為例,最早知道她是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貓的孩子》段落,她在裡頭演出一名資優學生,為了維持自己的學業,不惜與魔鬼交換條件,私下毆打最後一名的同學,以鞏固自己的第一名的位置。
而在鏡文學驚悚劇場的《完美Lily》中,她又演出一名盜用別人網美帳號談戀愛的心機少女,她在裏頭把那種懷有心事,但面對小成功又忍不住嘴角上揚藏不住的細節詮釋得相當的好,也再度擦亮了她心機憤怒少女的金字招牌。
她的一次重大突破,私認為是2020年的《她他》,她在裡頭與林輝閔搭檔合作,演出一個單戀同志青梅竹馬的青少女,一場家中精心布局的求愛戲碼,從性慾高漲、色誘到被拒絕後失落、惱羞成怒,幾分鐘的片段情緒轉折及其精彩,也讓觀眾看到她表演的層次與多樣性。
回到《哈囉少女》,王渝屏在裡頭演出一個初來乍到的轉學生允蘅,意外的捲入校園中意圖連任校園親善大使的可茜(陳怡叡飾)與富有正義感的陽光少女力加(姚亦晴飾)的勢力競爭當中。可茜想要拉攏她成為自己競選姊妹幫的一員,力加則因為看不慣可茜的表裡不一,要允蘅別成為可茜的霸凌幫兇。允蘅一開始沒有想到的事,本只是單純學生的勾心鬥角,到最後竟會演變成一場設局的校園性侵事件,而允蘅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決定為力加挺身而出。
《哈囉少女》值得肯定的是,它在故事中並無意一次觸摸過多議題,而是很平穩的以少女們的日常感情揪葛為出發,漸漸的展開在這龐大校園結構底下彼此的互動關係。然後在事件發生之後,將鏡頭一轉,成了一種類刑偵的學生辦案戲碼。整體看下來節奏還算流暢,查案的過程也偶有亮點,最後王渝屏與陳怡叡天臺對峙的戲做的相當到位,讓觀眾能夠清楚明白兩者之間的處境與選擇,廣義來看是個還算成功的校園霸凌議題作文電影。
過去大家常說,看電影最忌諱看到那些演員把所有的劇情講出來,但現在通訊軟體發達,意義上用通訊軟體打出來其實是同一件事,用的巧可能能講出媒體轉換的心意,用的糟可能畫虎類犬,雖然說古早時候已有書信,但氾濫程度可能不能相比。
而若以此做延伸,《哈囉少女》好在於它將一個傳統校園中的流言蜚語與科技做結合,資訊下的隱私焦慮、肉搜、個資的擴散以及網路上的公審、私刑在這樣的小事件、小社會中表露無遺。但相對的,電影中偶爾也過於仰賴通訊軟體的訊息來告訴觀眾「訊息」亦或是在故事開始之初急於建立角色之間的互動關係而有過多的言語解釋,這在對白寫的不夠精煉的情況底下,不免讓觀眾尷尬癌頻發。
說到底,觀看《哈囉少女》其實就像是見證一些巨星的誕生,若五到十年後這群演員真的走紅,那這部電影或許會變得相當重要,而將這些演員劇情聚在一起也就成了這部片最大的價值。但若回到劇情討論上,雖然可以看出王威翔意圖在一個講到爛的校園霸凌議題中挖掘出新東西,以無人是孤島來說明面臨校園霸凌事件時應當互相協助,並以刑偵式的查案與私刑式的輿論譴責代入議題的辯證。但在往下看,可惜的地方是,這樣的論述仍是相對膚淺的,格局也沒有因為議題的關係有所跳脫。看到後來仍也只是校園間小朋友的互相報復猜忌,而未有對於整個體制更深層的思考。
相比近年中國火紅的電影《少年的你》與《隱密的角落》,前者以愛情故事包裝保護與被保護,並指向這些邊緣少年因為標籤而被社會放棄的結構性問題;後者以善惡區分,去討論每個人在利字當前的說與不說,或者如何隱惡揚善。而以此審視《哈囉少女》,縱使它完整的講了一個校園的勾心鬥角與霸凌事件,但少了這種可以貫穿整部的議題切入觀點與辯證,那這些少女再怎麼婊恐怕也只是枉然。
驚悚劇場虎演員 在 昆汀涂點評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七月十一鬼門開 #驚悚片推薦
《鏡文學驚悚劇場》由七部短片組成
給觀眾七種不同的驚悚感
其中我最愛〈肇事者逃逸〉
裡頭不乏知名演員如溫貞菱、蔡淑臻等
也有一些頗受注目的新生代演員
像近期主演《怪胎》的謝欣穎
主演《哈囉少女》的王渝屏
還有《可不可以,剛好你也喜歡我》和《逃出立法院》的配角林鶴軒
以及9月即將上映的《消失的情人節》的許時豪。
#鏡文學驚悚劇場
#謝欣穎 #怪胎
#哈囉少女 #王渝屏
#可不可以剛好你也喜歡我
#逃出立法院 #林鶴軒
#消失的情人節 #許時豪
#影評 #昆汀涂
鏡文學 鏡文學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