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鄭和研究|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在本地搞鄭和研究,要如何著手,該關注哪些課題?若亦是人云亦云談鄭和的身世、鄭和的事跡遺跡、鄭和的航海術等等諸如此類的東西,中國學者和西方學者大抵已研究得很深入,本地的學者要有所超越,想來是件困難的事。與其從事重復性又難有突破的研究,何不思索其他研究方向,另闢新途。
我認為,本地的鄭和研究可以朝幾個方向進行。首先,鄭和下西洋期間所促成的「馬中關係」,是一個很好的研究主題。雖然在這方面,王賡武等已做了一些基礎研究,仍有待深化探討。除了考證鄭和官廠究在何處,當時是否已有三寶山等考據之外,新的史觀和歷史詮釋亦是不可忽略。例如滿剌加(馬六甲王朝)與中國明朝的建交,以及當時的國際局勢,雙方的立場為何,雙方的實質獲益又為何?我們應深入探討當年滿剌加與明朝中國的建交,鄭和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鄭和下西洋停駐滿剌加的實況,並從中探討早期華巫間的族群關係。另,滿剌加國王皈依伊斯蘭教與鄭和下西洋的關係,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分析的課題。
在這些方面,本地的研究成果未臻理想,反倒是北京大學的孔遠志教授頗見力著。孔教授甚至將上述相關的諸項鄭和課題以馬來文撰寫成冊,交由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出版。這實在是一本令本地華裔學者汗顏的著作。
鄭和在本地的史實與神化也是一個很好的研究題材。在本地,鄭和的象徵意義常常是超越史實的。鄭和的傳說和神化,其中的荒誕附會,使我們對客觀歷史的認識大有妨礙,但鄭和的傳說及其神格化,鄭和形象的再塑,實際上卻是反映了本地華人的共同意念,自有其意義和價值。馬來西亞華人社會鄭和形象的塑造,很值得去剖析和解讀。
華社談鄭和,究竟是談歷史上的鄭和,還是談傳說中無所不能神化了的鄭和?無疑的,在本地華人心目中,鄭和已不單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記憶,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符號、圖像,是個半神的人物,是權威(中華天威)的象徵。
在本地華人心裡,鄭和是開拓先驅,是華族靈魂的守護,卻也有著三寶山的哭泣。鄭和像的孤寂,民族自尊心的受挫與堅持,如同馬來西亞華人奮斗史的真實寫照。政治性話語充斥的馬中友誼之花、華巫合作的象徵,鄭和形象的再顯生輝,他又將會是一個怎樣的「歷史」面目?
本地的鄭和研究,除了在文獻史料的考證之外,在方法論上也要有所突破。從田野調查(如調查各地的鄭和廟),通過口述歷史搜集民間那些流傳著與鄭和有關的傳說。我們也可從宗教學、社會心理學、政治經濟學等跨學科領域及應用詮釋學、現象學、符號學等理論去解讀和解構鄭和在馬來西亞的圖像。
鄭和研究,虛喊「中國威脅論」,抑或是對鄭和存有太多完美而誇大的幻想,都是當代研究鄭和的學者們必須沖破的迷思。研究鄭和,應該儘量擺脫這兩種(刻意偏見/自我陶醉)的迷思及心態,讓歷史的歸於歷史,謹慎、理性的來做學術研究。我們也應把鄭和置於世界海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來探索,萬萬不能把鄭和盛事給孤立起來。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AhJie文王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欢迎观众点击订阅铃铛然后到下面留言给我们宝贵的意见... 字幕投稿: http://www.youtube.com/timedtext_cs_panel?c=UC0hgH-nQ8zDnScoUkf6xosg Instagram: ahjie1996 TikTok ID: WenWang0428 抖音...
鄭和廟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寶山亭與鄭和|知史百家
安煥然
2003年7月,與南方學院中文系學生一起到馬六甲古蹟巡禮。同學們一心想來看「鄭和遺跡」。我們來到寶山亭,同學們有點失望,頻說鄭和神像不見了。只有在殿外有座小尊的鄭和石像,也被人用花盆圍起,並寫上「請勿觸摸」。
「寶山亭不是一間鄭和廟嗎?」學生問。
我一時之間也不知該如何回答。
鄭和在東南亞,不只是歷史上的航海形象。鄭和下西洋,耀武揚威,是宣揚大明天威也罷,親善友好外交也罷,抑或是維護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區域間海道之安全與暢通,鄭和下西洋確實曾在東南亞起過實際的影響。儘管他僅是明朝皇帝(主要是明成祖)主動海外政策的奉行者,是為專制帝王服務的一名內朝太監;縱然鄭和下西洋只是區區的28年(1405--1433)的曇花一現。但其壯大的艦隊和威武的氣勢,成為了東南亞華人心目中的神話構圖。
在東南亞華人社會裡,三寶太監鄭和的形象逐漸擴大,變成了神通廣大,護佑平安的神祇,人稱三寶公或三保公,為他立廟崇奉。縱然鄭和事實上是一位虔誠伊斯蘭教徒,眾多華裔的民間信仰者還是將這位偉大的航海家神格化,將鄭和塑像搬上神座供奉。
至於馬六甲的這座寶山亭,座落於三寶山西南山麓,是馬六甲第十任華人甲必丹蔡士章在1795年(乾隆六十年)所創建。其原意主要是供人們在清明節拜祭先人和休息之用,同時也是祭祀無主孤魂的祭壇。此亭現為青雲亭所管,專供為祀神掃墓者休息之用。
只是不知何時,亭內供奉了三尊神像,一是三寶公鄭和,二是天后聖母,三是福德正神。甲必丹蔡士章的神主後來也放了進去。一個有趣的現象,據說,原本該廟的三寶公像「雪髯童顏,神彩奕奕」。若問鄭和有沒有鬍鬚?,確是件很荒謬的事,畢竟閹割後的太監是不可能有鬍鬚的。
由於之前寶山亭供奉有鄭和神像,人們就以為寶山亭乃後人為紀念三寶太監鄭和而興建,而又稱之為三寶廟。後來,青雲亭管理層認為寶山亭、三寶山皆與鄭和沒有太多關聯性,因而這次我們來訪寶山亭,鄭和神像不在了。
當年鄭和是否駐紮三寶山,如今已難考究。當初寶山亭的建立可能也與鄭和沒太大的關係。不過,為何寶山亭曾祭奉鄭和神像?這是有待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誠如成田節男所說:鄭和西征的影響,從華人史上看,實際上是一種精神上的影響。維多巴素則說「三寶大仙是除了明代的太監航海家鄭和的神靈外,並沒有別的。他創造的奇蹟是拯救他的同胞於遠征渺茫無所知的,富有宗教的羅曼蒂克的海島的危難。」許雲樵《馬來亞叢談》說得更貼切:「其實華人的奉祀三寶公和奉祀大伯公一樣,只是崇敬他的先驅精神而已。」
歷史事實是一回事,在華人社會眼中,鄭和的象徵意義,往往超越其史實。由於特殊的生存背景和歷史情境,馬華歷史的敘述常帶有文化策略的因素。也因而歷史的象徵性成了馬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直至當代,誠如鍾錫金所說的「馬來西亞對鄭和研究的興趣在一種非常被動的歷史特殊情況下出現在報章上。當三寶山事件因政治的因素爆發之後,各華文報章都爭先恐後地報導有關三寶山歷史體裁之特稿,對鄭和的歷史評述或史料整理卻沒有出現或形成研究的風氣。」
那天,登三寶山,學生們一臉疑惑地問:「這就是當年保衛三寶山的美化工程嗎?」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鄭和廟 在 AhJie文王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欢迎观众点击订阅铃铛然后到下面留言给我们宝贵的意见...
字幕投稿: http://www.youtube.com/timedtext_cs_panel?c=UC0hgH-nQ8zDnScoUkf6xosg
Instagram: ahjie1996
TikTok ID: WenWang0428
抖音号: WenWang960428
For Business, please email to wenwang0428@gmail.com
Edit Software: Sony Vegas Pro 13
Shooting Equipment: RedMi S2 & Canon 1300D
Favorite BGM: Lofi HipH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