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5/09/17)第675次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會議,通過面積約1公頃之信義區三興段公共住宅細部計畫變更案,都市計畫原使用分區為第三種住宅區,建蔽率45%、容積率225%,本次變更調整容積率為350%,該基地之現址為環保局六張犁分隊及垃圾轉運站使用,現況環境品質不佳,未來將配合遷移目前之垃圾處理場。
本案除既有之信義414號、415號公園以及三興公園外,亦規劃部分開放空間供公眾使用,包括計畫區東北側規劃至少500平方公尺的廣場式開放空間,且未來將提供停車位供附近地區使用,以解決附近社區路邊停車的問題。
對於台北市的公共住宅,於各該基地之一、二樓開放公眾使用,可做為社區圖書館,提供社區居民銀髮與嬰幼兒之日照、長照服務,以及其他教育、休閒使用。另,公共住宅的租金將為市價之85%,是為可負擔之公共住宅(affordable housing),並放寬家庭年收入所得至50%分位點者申請公共住宅,往後客群之範圍將擴大至中產階級,並非一般民眾所認為之社會住宅;至於針對分位點較低者者,則另提供租金補貼。
另市府針對基隆河大彎北段地區擬具發展策略及都市計畫檢討方向提請研議,委員會建議市府應配合2020松山機場遷移、產業經濟發展、大眾交通連結政策,從更大面向之空間發展策略重新檢討大彎北段地區之再發展定位,並進行都市計畫檢討。「基隆河大彎北段地區擬具發展策略及都市計畫檢討案」之面積達186公頃,經民國81年公告實施都市計畫,定位為臺北市副都心,主要劃定為商業區及娛樂區,並於民國92年進行土地使用管制的放寬,這20多年以來全區開發率已達70%。目前,本案主要面臨商業區疑似違規作住宅使用且豪宅化、基河國宅日常民生零售餐飲需求使用、放寬全棟可作旅館業等土管規定的放寬、回饋、以及建築物高度限制規定放寬等提出建議。
經委員充分討論結果,本案宜重新檢視地區發展定位,將是市府後續辦理都市計畫檢討需要先行確認的方向。委員會認為本地區現行土地使用管制是依循92年發布之都市計畫案,其管制規定確實有進行檢討之必要,並建議後續應從更大面向之空間發展策略重新檢討大彎北段地區之發展定位,並應納入未來人口結構老化、松山機場搬遷等議題,著手啟動大彎北段地區之都市計畫檢討。
經聆聽諸位出席委員們的意見,我也試著建議”大灣段地區再發展定位”兩個面向,不只是從其內部現狀都市計畫土地使用之現狀條件考量,也應該從其外部環境變遷情勢的未來條件考量,包含如下兩個面向:
1. 新的交通流動,新的都市形式(New Mobility,New Urban Form):透過新的交通型態、創造地區的連結,與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內湖科技園區形成新的經濟三角洲,成為一連結的城市多核心(connected city)交通局規劃短期預計透過企業協調錯開通勤時間,中期則透過接駁巴士進行疏通,來解決目前內湖科技園區存有尖峰時刻交通擁塞之問題,長期可考量規劃一條輕軌,由捷運劍南站(文湖線)連接大彎、內科地區至松山站(松山新店線)、後山埤站(板南線)以及象山站或台北101站(淡水信義線)。串連4條台北都會區捷運線,產生內科—南港—信義計畫區,連結為台北市3處相互支援的金三角都市核心功能區 。
2. 考量桃園機場第四航廈,將以兩岸直航的班機與航空公司為主,最快2018年底可完工,而2020年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完工,將可取代現在松山機場的使用,松山機場遷建後的基地,與本案應整體考量松山機場再生對於大灣段地區其再發展定位的影響。
第三種住宅區建蔽率 在 林欽榮Charles Li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104年8月20日召開第674次委員會會議,審議南港區中南段、位於中央研究院及胡適國小東側的市有土地興建公共住宅都市計畫案。市府為落實北市公共住宅政策,擇定本閒置之市有土地規劃興建公共住宅,適度調整土地使用強度,並規劃開放空間供公眾使用,一併改善周邊公共環境品質。本次會議計畫區南側老舊建物居民到場表達希望與市府公共住宅整體規劃,這是公共住宅基地附近居民希望能與市府一併開發的首例,民意代表也到場表達關切,希望都委會能夠聽取居民心聲。主席林主任委員欽榮表示,這是推動公辦都更很好的機會,故委員會結論請市府以半年時間積極與周邊住戶進行整合,並請民意代表也一起協助居民,若能獲南側建物100%同意,再將整合後計畫案提會審議。另本次會議都發局提出「臺北市工業區整體發展策略檢討研議案,就全市產業政策、工業區都市計畫檢討情形、目前所面臨包括工業區新建物違規使用,以及內湖南港傳統工業區更新不易等課題,委員會亦提供建議供市府後續檢討參考。
南港區中南段公共住宅都市計畫案,位於中央研究院及胡適國小東側,面積2698平方公尺,均為市有土地,目前使用分區為第三種住宅區,建蔽率45%、容積率225%。本次變更比照都市更新調整容積率為337.5%,以配合市府興建公共住宅,本計畫區是市府達成東區門戶計畫周邊地區8年提供約1萬戶公宅目標的執行計畫之一,部分委員也表示,本案之計畫內容已相當程度考量周邊地區需要,提供車行空間、無遮簷人行道及廣場式開放空間供公眾使用。惟計畫案公開展覽期間,計畫區南側、合順街8巷3弄北側住戶陳情表達希望納入計畫範圍一併更新之意見,今日並到場再次表達併同本公共住宅案整體規劃之意願。經委員會結論,對於市府公宅與民間更新之整合共創雙贏樂觀其成,請市府於4個月內提出更新事業計畫及權利變換試算,與居民進行協調,若6個月內能獲南側居民100%同意,則請市府另提整合後之計畫案到會續審,然若仍未能獲居民100%同意,為兼顧市府公共住宅政策推動,則以本次提會內容續審。
另,市府為配合臺北市產業整體發展政策,擬全面啟動全市工業區使用檢討。本次會議市府說明,臺北市土地面積約27,180公頃,其中工業區面積約410公頃(約占總面積1.51%),主要分布於內湖及南港區(約76%)。臺北市近年的產業發展,包括開發已漸趨飽和的南港經貿園區、內湖科技園區與大內科、刻正辦理區段徵收作業的北投士林科技園區,以及關渡工業區,已形成臺北科技走廊。然過去內湖南港地區包括蘆洲里、西新里、合成里等部分早期傳統工業區,住工混雜、環境窳陋,但因土地細分、更新不易,遲遲未能因應地區發展需要配合轉型。另市區內包括建國啤酒廠、臺北機廠等部分大面積的工業區土地,也必須配合都市發展辦理變更。此外,工業區新建建物違規作住宅使用,如何建立防範措施,長久以來也是是眾所關切的議題。
市府為整體考量工業區目前發展課題與未來整體產業發展策略,提出全市工業區檢討,並先提至本委員會徵詢委員建議以納入作為日後檢討作業的參考。有關市府本次會議所提,擬將全市工業區配合產業發展政策分為為第一類(政策引導型園區及支援型工業區塊)、第二類(單一街廓(權屬)已納入都計調整之工業區塊)及第三類(傳統工業區塊)來進行檢討,委員會認為此方向應屬可行,並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供市府後續檢討參考,(一) 市府應因應全球城市產業發展趨勢,並整合北台各行政區的產業發展資源,提出臺北市的產業發展政策,並著手進行全市性工業區通盤檢討。(二)工業區違規作住宅使用之取締應繼續加強執行,並分類作不同的處理。(三)積極協助內湖南港等地區傳統工業區內原有合法住宅更新,其回饋比例應檢討更合理化。(四)積極啟動工業區公辦都更或協助民辦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