馗降:粽邪2(2020)
還記得兩年前《粽邪》上映,我因為片尾一句「謹以此片慰藉上吊往生亡靈」呼籲大家不要去看電影,因為我認為以第一集的內容加上這句矯情至極的字卡,證明了這根本是一場消費行為,要拍片賺錢還假裝有道德感,搞到最後根本不知道要講些什麼。
兩年過去了,很顯然過去的呼籲沒有用,當年《粽邪》的票房大賣,也連帶開啟了「粽邪」宇宙IP發展的可能。如今,在過往經驗的基礎下,《馗降:粽邪2》出現在各位觀眾面前。
《粽邪2》的故事基本上也依循著第一集的走法,就是一個地方少女,家庭遭逢變故、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於是乎為了將怨靈送走,請法師幫忙送肉粽,以便消遭解厄。然而,有些不同的是,這次故事加進了如椅仔姑、泰國邪靈鬼師父等設定,讓故事在送肉粽之外,拉出一條屬於情感的主線。
但在真正討論《粽邪2》的劇情之前,我想先試著討論一下關於《粽邪2》中所可能凸顯的台灣恐怖電影問題。端看《粽邪2》前半部嚇人的片段,我猜想台灣的恐怖電影或許有一種手機及科技成癮的問題,從第一集以一個YOUTUBER誤闖禁區,為了流量點擊率鋌而走險最後遭逢劫難,到了第二集依然不放棄直播,安插一個支線來談論網路直播主的嗜血。我不清這用處為何,又或者說如此淺薄的討論直播與媒體對於恐怖電影的經營以及社會互動的好處是什麼?是因為對於直播的現場性以及媒體不確定性感到鍾情,以為這可以凸顯荒謬與無知下的恐怖,還是這些電影導演本質上看不起直播與網路視頻工作者,認為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地追求群眾認同是一件低級、很蠢也很好笑的事,並要以此營造出一種整人節目式的不確定感,以此揶揄他們?我以為,直播有趣的地方確實是它的不可操作與不可逆轉的特性,同時它的現場感也幫助觀眾理解到所經歷事件的真實性。近期用的相對好的是前些日子上映的《女鬼橋》,它運用了不同媒介景匡大小的差異,再結合網路鄉民觀看時的相對客觀、全知,進而放大了直播現場不確定的恐懼。
若以此延伸,可以發現直播與螢幕介面的運用,理論上是為了助長觀眾確定與不確定之間的落差,藉由擴大未知而營造恐懼。然而,或許是以科技的方式去助長資訊的落差過於方面,又或者直播或科技吸引眼球的能力太強,這些年下來恐怖片竟也呈現一個科技成癮的狀態。那些作品過分的將恐怖氣氛營造的任務丟給科技產品,以《粽邪2》為例,它前面先以YOUTUBER現場拍攝通靈者中邪的片段,去強調身歷其境,後續送肉粽階段又以攝影機的強勢介入想要留下證據。另一方面,許安植前半部身心俱疲與恐懼的呈現,也全部交由科技產品使用下注意力分神來概括。因此我們看到幾種模式重複出現,手機螢幕上跳出暗示劇情的訊息,主角認真的看手機,觀眾看到現場有其他鬼影,但主角還在看手機,主角滑手機滑到不好意思而抬頭張望,最後被嚇到。要不然就是主角深入險境,把手機打手電筒用,但手機最大的功能不是當手電筒,而是讓你看訊號有幾格,然後最後不小心被主角弄丟,然後陷入恐懼。
因此,對於我來說,觀看《粽邪2》最大的挑戰,就是要去忍受這種科技入侵之下的本末倒置,觀者對於劇情的理解不知不覺超越電影中角色太多,以至於我們要花大把時間等待那些角色把手機放下,慢慢地追上觀眾的認知,繼續推展下個劇情。這在這樣的過程中,那種對於未知恐怖的期待與害怕,自然而然地被消失掉,因為我們過分的去注意島角色的蠢,而無法真正的同理那些角色。又或者說,科技把那些看不見的鬼給實體化或生活經驗化,因此我們太熟悉恐懼,自然也不再會感到害怕。這樣的壞處就是,越來越多的jump scare,然後觀眾越來越快疲乏,最後恐怖片變成了jump scare拼貼大賽,實際結果如何,也就不用多加贅述了。
我以為,所有的恐怖片到頭來說的都是一種人性的狀態,不管是對於自身的不認同,亦或是過去的和解,最終都還是要回歸在人身上。就這點而言,《粽邪2》相較於前集可說是全面的進步,因為他某種程度上跳脫出那種為了關注而關注的社會議題拼貼,好好的講一對邊緣人自卑、又互相拯救的故事。用愛、用情感征服恐懼,說起來有些俗濫,但用起來確實有效。兩個因為寂寞、因為天命而受苦的人,最後可以相互理解,那較之下,那些年所受的痛苦以及惡靈的可怕也就沒有什麼了。至此,《粽邪2》的故事便綁著這類情感上的羈絆推進,我們一路看著李康生守護著許安植,試圖保護她不要在天命的路上偏往中邪,然而我們也一路看著許安植是如何與自己的身世對抗,進而到最後理解到自己的天命。
雖然,總體來說因為前述的恐怖片科技成癮問題,亦或是最後與大魔王廉價的肉搏與呼喊,讓整部片還是脫離不了那種套論的鬼片劇情,但撇除這些,李康生與許安植之間的父女/兄妹情確實有說服到我,或許值得鼓勵的是,再類情片發展日趨標準化的現在,有些人還是願意多花一些時間,去思考電影想說的是什麼,這就讓人欣慰了。但我還是不會原諒第一集就是了。
看恐怖片壞處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試片無雷短評
《窒息》Suspiria
152分鐘如坐針氈
.
達柯塔強森和蒂妲史雲頓兩位女星的表現,應該是足以撐起《窒息》這部電影的兩大亮點。感受角色製造出的強大能量,還有令人不寒而慄的氣場、壓迫感十足的窒息氣氛。
.
《窒息》的表現手法給人一種難以言喻的詭譎感:重度恐怖電影受眾可能會對當中血洗畫面的場景印象深刻、對當中的身體恐怖橋段不寒而慄、對片中的特殊化妝感到坐立難安;對一般觀眾而言可能無法馬上說出觀影後當下的感受。但就電影本身的內涵而言,《窒息》可說是後座力強烈,讓人在觀影後不斷思考,留存餘韻的一部作品。
.
它存在著一種如夢境般感受的超現實感,每個畫面是如此真實,但串聯起來就讓人摸不著頭緒。《窒息》並非是單純追求虐殺娛樂的驚悚電影,反而是以大量隱喻的元素,描述了人性邪惡面的劣根性,以及人逐漸投入某件事的著魔過程。簡單來說,就是花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告訴你一個心魔誕生的故事。
.
但若要將《窒息》描述成一部人性醜陋面的電影,其實也不盡然;當中讓我好奇的是,片中不斷穿插1977年發生的漢莎航空劫機事件,以暗喻東西德分裂的鐵幕時代,那個人心猜忌、人民受權威壓迫的詭譎氣氛,是引發我好奇心的一個影像元素。加上由蒂妲史雲頓分飾的心理醫生一角,暗示了跨越二戰冷戰世代的德國人,在白色恐怖政權下被壓迫,如何在狹縫中求生,並見證這個舞蹈學院誕生惡魔的旁支故事;都再再說明了本片試圖隱藏政治議題的野心。
.
它讓我想起波蘭電影大師-安德烈佐拉斯基1981年創作的《著魔》(Possession):同樣以東西德分裂下的柏林為背景,藉由一對婚姻觸礁的夫妻,妻子一步步被惡魔操縱以及丈夫心力交瘁的過程,描述了人心邪惡潛伏在不為人知的陰暗處,所謂「惡魔」在壓抑的氣氛下逐漸蔓延茁壯。《窒息》的原作《坐立不安》,在1977年代的創作背景,同樣在鐵幕下的東西德,藉由恐怖驚悚的包裝控訴白色恐怖政權壓迫的手法,確實能夠嗅出一絲暗諷政治現實的味道。
.
而《窒息》作為盧卡格達戈尼諾在《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後的驚悚恐怖電影,經典邪典電影的重拍之作,足以看得出這位電影大師對影像的敏銳度,解剖故事的能力,以及描寫人心的精準度。我喜歡故事透過達柯塔強森所飾演的蘇西,對鑽研舞蹈的專注度,一步步轉換為著魔、陷入其中而無法自拔的鋪陳;也喜歡格達戈尼諾經營影像、色彩以及運鏡上的巧思;但我實在受不了本片過於破碎和難以下嚥的剪輯與敘事方式;縱觀而言有令我驚艷之處,亦有讓我茫然的地方。
.
我們能夠在《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看見那般緩慢悠閒的步調,描述兩位男主角如何相遇相識、結合,並讓觀眾感受到成長過程必經的痛苦與喜悅。但在《窒息》中,彷彿就是一條前往地獄而無法回頭的單行道,不斷地引發你的好奇心而慢慢陷入名為邪惡的深淵之中。換句話說,《窒息》不像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般提供銀幕內外雙向的交流,反而是非常暴力地將可怕的感受塞入觀眾的腦袋裡,不管願不願意,喜不喜歡。
.
邪惡之心的萌芽,或許正是如此。它其實一直存在內心的深層之處,等待所謂「嘆息」、「黑暗」、「眼淚」之母的催化。眾女性角色的編排,透過心理醫生的男性凝視作為見證,似乎也代表著當年女性受迫、女權意識尚未啟蒙的時代氣氛,一個渴望反撲的出口。總總暗喻的手法,是需要觀眾們專心思考、感受劇情背後所想要傳達的涵義。
.
白夫人與蘇西,亦蒂妲史雲頓與達柯塔強森兩個角色的權力關係,在本片中的變化相當精彩,卻也並非如過去我們看到的政治議題電影顯而已懂,反而檯面下的互相影響、權力消長的過程,才是《窒息》想要塑造的感覺。而片尾最後的伏筆,儀式性的橋段說明了新舊世代的交替,卻也似乎暗諷了舊世代的殘存,彷彿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般的伺機而動。當我們探討人性的負面影響,用如此隱諱的手法描寫邪惡之神的誕生,角色間的權力轉移,正是透過具象化的邪神,將「邪惡」概念具象化表現,傳達出人心捉摸不定的可怕。
.
《窒息》作為一部驚悚恐怖電影來說,可說是相當特別的一部作品:它有著演員們精彩的表現,也有著豐富多元的元素,同時以一個充滿黑色、奇幻色彩的口吻,暗喻了冷戰鐵幕下的政治迫害,以及人性猜忌的權力鬥爭。每個元素都讓人驚艷,但全部串聯起來卻生硬地讓人難以下嚥。它並非是一部娛樂性高的恐怖電影,反而需要慢慢適應、做好心理準備,感受影像氣氛的作品;至於怕血、無法接受身體恐怖的觀眾朋友,奉勸您最好考慮清楚,心臟練強壯點再來吧!
.
XXY的推薦指數:★★★★★五顆星為滿分
《窒息》我給★★★ 3.0顆星
你要求什麼?死亡。
對...一種讓我巴不得電影快點結束的可怕感受。
往好處想,恐怖效果超好!往壞處想,就是一部題材相當硬派的恐怖片。
台灣上映日期:2019.01.11
.
同步發佈【影音導讀 | 120秒評電影】:
https://youtu.be/95aRldvfGGY
同步發佈【幕迷影評】文章傳送門:
https://www.movier.tw/post.php?SID=151212
同步發佈【方格子】文章傳送門:
https://vocus.cc/@XXY2018/5c44b6e8fd897800010f8e86
.
.
.
#窒息
#suspiria
#傳影互動
#我不是工讀生
#我是你的好朋友
#XXY
看恐怖片壞處 在 新聞主播 廖芳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直播的時候有幾個朋友問到我看恐怖片會不會睡不著,
哈哈哈,
當然會,
但其實就算不看恐怖片我也睡不著,
嗚嗚......
.
這幾年來因為固定晚班的關係,
晚間五點到十一點是工作內容最集中的時間,
回到家往往還沒有辦法放鬆,
入睡已經是午夜一兩點的事,
好處是夜深人靜,
壞處也是夜深人靜!
睡不著的時候夜深人靜很可怕啊啊啊啊(怎麼又是恐怖話題)
偶爾我得去失眠門診報到,
吃鎮靜劑幫助入眠,
但長期吃藥畢竟不太好.......
所以前陣子搬家後,
我又展開找床架床墊的旅程,希望能改善睡眠品質。
.
幾年前曾經有一次把連鎖家居品牌的床給睡垮,
那個時候我才不到50公斤,
也沒有在床上亂跳什麼的,
顯然不是我的問題,
看朋友們的留言就可以證明,哈哈哈。
這次不想再睡沒多久就掉到床中央,
所以找得比較認真。
.
在知名的傢俱文昌街逛了兩三回、
有號稱台灣代工但是沒有品牌的床,
睡起來還滿舒服,
但是以前新聞報導過幾次黑心床墊,
讓我有點怕怕的,
總不能拆開外觀漂亮的床墊來看清楚裡面是什麼樣子.....
也有試到知名人士代言的床,
比較中低價位的幾款有一點悶熱,
終於躺到舒服的床款時,
價位又太驚人了~~
.
原來試床這麼累,
是身體勞動、腦筋猛轉還要打算盤的體力活,
所以休息了幾天之後才又到網路推薦的店面試躺,
可能因為身體還記憶著超舒服但買不起的床,
覺得躺起來雖然都"還不錯",
但卻缺乏臨門一腳。
.
後來小學同學群組裡推薦我優渥實木,
公司瑞光路上也剛好有一間店面,
所以就去看看。
.
其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店員準備了一條小棉被,
跟我說:
「其實如果妳有時間又睡得著的話,
我很建議妳就在這睡半小時,
床一定要睡一段時間才會有感覺。」
當然我一沒時間二就算有也沒辦法馬上入睡,
但是他的服務態度讓我很安心、
也顯見他對自家公司的產品很有信心。
.
然後,我就選中安娜貝兒陪我入眠了,哈哈哈。
(恐怖話題有始有終)
.
安娜貝兒是床墊的名字,
店員說她是綠色床墊,
榮獲台灣環保標章認證,
換句話說就是不會有可能引起過敏的一些成分,
也不會有我擔心的蟲爬出來~哈哈
.
但主要是我很喜歡躺下去的感覺,
如果把床從軟到硬的分數為1-10,
她大概是6左右,
太硬了會缺乏包覆、
太軟了睡久反而更累,
雖然店員說中間軟的彈簧時間久了怕我覺得過軟,
建議我去躺了另外一款各區段軟硬都一樣的床(我忘記名字了),
雖然硬度大概也只有7-8,
但就是少了軟綿綿的感受,
反正所謂"時間久"也不知道是多久,
我還是比較想要一開始就能讓我覺得舒服的床。
.
至於床架,
其實躺了好幾款都很穩固,
因為床底板是整片的床底支撐架,
不像被我睡垮的那張....只有幾隻支架......
但我最愛的是床頭的波浪造型,
對睡前喜歡看書(當然還有滑手機)的我來說,
是最適合不過了。
.
睡到現在快三個月,
不論怎麼翻身,床架都沒有發出聲音,
床墊雖然不可能改變我的作息、睡眠習慣,
但入睡後感覺有睡得深一點、
醒來也比較沒有肩頸痠痛的感覺了,
睡眠品質好,
隔天起床心情才會好,
每天上班才不會很哀怨,
希望大家也都有個舒服的睡眠環境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