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race Changes 擁抱改變 2.0❤️
親愛的大家,記得在2019年6月下旬,我發了一篇【Embrace Changes 擁抱改變】的文章,今天是Embrace Changes 擁抱改變的2.0升級版本!
有在關注Joyce的朋友們應該有發現,從今年2月中旬開始,除了依然回覆私訊外,這段時間以來,我在官網、社團還有各個社群媒體平台的更新變得沒有規律,音頻是出於停更的狀態,這是因為在過去的6個月以來,我一直在思考,因為全球新冠疫情衝擊,讓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經歷了巨大的改變,不管我們身處何地,或多或少都被影響到,當然,這個影響是有好有壞,在內容的輸出上,必須做更新和調整。
我利用這一段時間來觀察和深思,在經營官網、社團、音頻、書籍,還有各個社群媒體平台,並規劃未來的1 年要怎麼發展,還有展望未來3年。我的初衷是要把我的國際工作經驗和遠距工作經驗分享出去,還有一路上環遊世界的經歷,有時候看似讓人笑話的夢想,都是可以實現的,看到人生不一樣的選項,是我多年親身的體會,這也是為什麼我把經營的自媒體平台都叫做「Joyce看世界就是不一樣」的主因。
澳洲和全球多國邊境封鎖,過往的旅行自由,貌似已經是很久之前的曾經,Joyce在這段時間沒有地理位置上的移動,但是卻處於巨大的變化期中,非常抱歉,這麼久沒有和你們細細分享。經過沈澱與反思,寫下這段時間的心得,也乘此機會預告Joyce在官網、社團、音頻、書籍,還有各個社群媒體平台未來的調整和走向。
#轉變是不可逆的
現在全球正在經歷巨大的變化期,很多人在期待疫情過去,我們的生活會回到過去,如果,我們遇到的疫情是幾個月就結束的,那可能我們會回到原先的樣子。但是,現在疫情已經正式進入第二年的下半年,可預見的,在2022,甚至是2023之後,我們都要面對這個病毒,要思考的問題是要如何與之共存,所以,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在面對疫情之下而轉變,這個轉變啟動了,就一直往前進,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不會走回頭路,轉變是不可逆的。我想我們最需要思考和面對的是如何在後疫情時代,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頻率,同時也發現新機會,保持求知欲和學習心。
#學習和健身二者持續進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大概從2個月前開始,我第一次下定決心要把健身長久的融入到我的生活作息中。雖然一直有運動的習慣,但是可以說是間歇性的,也是屬於短期目標型的,就是有時比較認真去執行,有時就會因為其他的priorities就被犧牲掉。這次啟動計畫後,雖然到目前才堅持了2個月左右,但是我覺得我自己的感受度很強,覺得健身其實最大的收穫不是身材的變化,而是對於健康生活的心態,還有就是訓練毅力。因為健身一天二天很容易,一個月二個月也可以達成,但是如果是以「年」來計算的,能做到的人真的很少,我期許自己明年的今天還在堅持,讓健身成為我生活作息的一部分。 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去年我拿到了Life Coach的執照,投資自己永遠是最划算的,每年都要繼續有新的學習目標,變成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更專注於官網經營集中資訊
常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免費的最貴。在社群媒體經營上這還真的常常應驗。前一陣子Joyce一個經營YouTube很成功的朋友和我說,她嘔心瀝血經營的頻道,將近有88萬的粉絲,突然,一夜之間風雲變色,帳戶被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去交涉才找回來;另外一個經營多年FB粉絲團的朋友也說,目前臉書觸及率簡直就是慘不忍睹,而她也不想一味的去買廣告。這些社群媒體平台對於自媒體經營者是不收取開設頻道的費用,但是在經營的過程中真的會遇到很多各種奇葩的事情,有時候面對一連串的email,連個人都找不到。有一次Joyce和臉書接洽,原因是我的內容違反臉書規定?!來來回回寫郵件近60封才解決,最後也是一句簡單的“內部系統問題”,不清不楚的交代了事。鑒於身邊的人加上自己各種血淋淋的教訓,我決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經營自己的官網上,還有會推出更多為已經訂閱官網的朋友更多實用的資訊,畢竟在自己的官網和我的訂閱名單,我有100%的掌控力。但是我還是會持續經營個社群媒體平台和社群社團,只是重心上會有所調整,我想寫到此處,很多經營自媒體的朋友們會很有共鳴。
#音頻節目內容將擴大到6大主題
去年6月8號,我開始了我的音頻節目 ~ 「Joyce看世界就是不一樣」每個週一晚上台灣時間九點,澳洲(夏令)時間十二點,在Spotify, Anchor, iTunes, Google Play, RadioRepublic...等平台都可以收聽,這是Joyce自己設計規畫推出的線上廣播節目,這是一個專門為想要改變自己目前工作和生活狀態而設計的有聲內容。後來還發展出「國際工作達人」和「異國婚姻/異國戀情」二個專訪主題。在和很多朋友和專業人士聊過,也觀察了很多從疫情以來全球職場的變化,還有大量閱讀相關資訊,結合粉絲和讀者的提問,加上自己的專業和興趣,綜合出以下六大主題,讓以後的音頻節目更加豐富實用多元!很多重量級的嘉賓都已經邀請成功,Joyce很期待,你們期待嗎?
👉 國際工作
👉 遠距工作
👉 被動收入
👉 多元收入
👉 異國婚姻/戀情
👉 健身健腦
期待和大家和Joyce一起,做更好的自己,變得閃閃發光,遇見一個 不。一。樣 的自己
#更多媒體合作以及課程合作
最近幾個月雖然Joyce的自媒體平台更新不是很規律,但是媒體合作邀約確是細水長流的一直發生中,回顧了一下,幾乎每週都有媒體邀約、轉載、合作等,前幾天還在email裡面發現女力學院2202年度講師合作邀約,真是非常開心和榮幸,非常期待之後會產生的火花!也在更新之前準備要推出的線上課程,之後再和大家分享更多。
#繼續寫作繼續拿證照
去年我拿到了Life Coach的證照,今年我也目標幾個證照要拿下,都在進行中,在這裡先賣個關子,還有,我很努力的在寫我的第4本書,儘快要完稿,編輯一直想要催我但是有不好意思催我,其實我自己是知道的,這次的書和之前的有點不太一樣,是新的挑戰。
感謝許許多多粉絲給我的私信 ,你們的關心和支持,是我寫作和分享的動力,這個專頁目前有我也有小編,我們會一如既往地親自回覆你們,希望我的生活經歷,可以給你們帶來一些快樂、一些啟發、一些笑容、一些靈感,最重要的是,一些勇氣,擁抱改變的勇氣,勇敢做不一樣的自己!
疫情進入第二年,每天我都非常思念我遠在大洋彼岸的家人,同時,我也很感謝身邊的老公、家人和好友,謝謝你們一路的支持、鼓勵與陪伴,讓我有持續的勇氣去面對各種挑戰與困難。如今在澳洲生活已經邁入第六個年頭,這些年,對於變動和人生中的不可控,我有越來越深的感觸和體會,「唯一不變的是變的本身 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 in life —— by Heraclitus」永遠都適用!現在我想說的是:我們無法掌握大環境的瞬息萬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還記得之前Joyce說過的嗎?「人生總在轉彎處有驚喜,才能守住幸福。」核心就是要擁抱改變,因為這是最好的選項。
#擁抱改變 #守住幸福 #轉彎處有驚喜
*******
IG: @joyceseesozandtheworld
#只要我們閃閃發光大家都會看到我們來自的地方
#大鎖國時代你必須主動規劃自己的幸福和前途
#你要的幸福自己做主
#Joyce聊成長
#Joyce聊遠距工作
#Joyce聊在家工作
#Joyce聊態度
#Joyce的國際工作生活規劃課程
#Joyce的遠距工作生活規劃課程
#我們都能擁有一點點不平凡
#另類成功
#另類youtuber
#WishtoWow
#知識型網紅
#複合型人才
Joyce的不公開社團:Joyce的國際工作情報站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joyceseestheworld
Joyce的IG:@joyceseesozandtheworld
https://www.instagram.com/joyceseesozandtheworld/
Joyce的不公開社團:Joyce的異國戀情分享園地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joycetalkscrossculturalrelationship/
「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我不抱歉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我不抱歉心得 在 Joyce看世界就是不一樣 - Joyce Y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我不抱歉心得 在 劍玉師 小螺絲 けん玉師 スクリュー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我不抱歉心得 在 林家興 Alfred L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我不抱歉心得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我不抱歉心得 在 抱歉我無法認同的費用及心得,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我不抱歉心得 在 [新聞] BAMBAM初見換乘戀愛2海恩! 狂喊要瘋了 - PTT推薦 的評價
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我不抱歉心得 在 劍玉師 小螺絲 けん玉師 スクリュー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家新年快樂!
各位還記得去年12月的「駁二未來馬戲實驗場」嗎?
這支影片是活動的紀錄小短片,總共3分45秒,但活動經歷了三天。
在我堅持做表演之前,我是一位職業劍玉選手,我從來沒有想過可以接觸「馬戲」這樣的環境,在這個環境當中,我接觸到各式不一樣的人不斷的吸收不斷的成長,這樣子的活動是幫助我們最直接的利器,透過「看表演」使我們成長跟開拓視野,假如你沒有來參加的話,你需要看看這支影片體會我們所經歷過的氛圍;假如你已經參加過了,你更需要再來看看這支影片重新感受這樣的感覺,如果還是覺得不可思議的話,你可以再把這支影片分享出去。
祝各位在新的一年都能為自己的路再衝上一發,還沒找到方向的朋友,希望這支影片可以給你一些想法,新年快樂!
新春愉快!開工大吉!很開心能夠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跟大家分享去年 #未來馬戲實驗場 的精采回顧。
一年多前,帶著提案報告走進簡報室𥚃,戰戰兢兢接受評審委員的提問,策劃大型活動著實不容易,但我們很希望能夠再度有機會為臺灣的馬戲文化盡一點綿薄之力。讓馬戲表演的高度能夠再次突破一般人的想像,除了帶給人們嘉年華會般的歡樂氣氛之外、除了挑戰驚險刺激的高難度動作之外,期待觀眾能夠被舞台上的表演內容鼓舞,期許自己像馬戲團的表演者一樣找到屬於自己的特異功能,站在生命的舞台上散發光彩。
評審委員們在幾番天人交戰之後,決定將這個重擔交給我們。
「既要熱鬧又能看門道」這是我們為自己訂下的門檻,讓寶貴資源(觀眾的注意力&策劃活動的資金)能夠擴散到最需要的地方。從影片花絮中不難看出現場觀眾不分老少都沈浸在馬戲表演的魅力裡,還規劃了貼近馬戲表演者需求的專業工作坊,讓街頭藝人、馬戲表演者能夠藉由交流拓展視野充實自己。邀請戲劇、舞蹈、音樂優秀的創作者與馬戲元素一起合作,為臺灣馬戲創作思維注入新意。 感謝跨界培養皿的藝術家們 Tien Fassbender Tan 陶陶維均 李銘宸 劉彥成 (Yen-cheng Liu) Zheng-Long Zhang 李晉安 (Elppa Lee) 鄭奇宇 林潔民 大錢 口技實驗室 Ning Wang 楊世豪 陳萱丞 Chen-Xuan Cheng
跟2016年的活動比較起來 #未來馬戲實驗場 有三個重要的進步
1. 更多原創作品投入
楊世豪 YANG - cyr-wheel / hatter artistMario Game Time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Formosa Circus Art楊元慶 無法取代的溜溜球劍玉-小螺絲ScrewCircus X 梅芷菱MéiziASALATO TAIWANOn.P.Young 紅鼻子馬戲團Isaac Hou 胡啟志國立台灣戲曲學院都用原創作品甚至是尚未曝光的創作參與。令台下的觀眾耳目一新不會看見一般節慶中「似曾相識」的表演內容。
2. 更多在地街頭藝人與馬戲表演者參與
來自10個國家的大師級演出嘉賓抵台獻演,臺灣在地的街頭藝人、馬戲表演者只要聚集在 #未來馬戲實驗場 就能夠與世界的CIRCUS脈動接軌,連臺灣戲曲學院的老師們也都到場交流。特別感謝HOTEL YAM 塩旅社 對活動給與大力支持提供優質的住宿環境,讓所有的藝術家能再回到住所之後還能繼續切磋互動,看到臺灣年輕馬戲新秀們一抓住機會就積極與在場國內外嘉賓物互動,他們迫切渴望新知到模樣令人動容。
3. 更多國際友人特別為了這場盛會到臺灣朝聖
「這樣的陣容簡直是奢侈的豪華」
「如果今年還有活動,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到現場參加」
「這是亞洲最像歐洲雜耍大會的活動」
「太開心可以當台灣的鄰居了」
這是日本雜耍雜誌書くジャグリングの雑誌 : PONTE Japanese Juggling magazine 社長、日本扯鈴協會會長、馬戲製作人替未來馬戲實驗場留下的美譽。另外,韓國街頭創作中心總監、香港、新加坡也都有專業人士專程來到現場支持。
活動結束後有一篇評論提到:「馬戲團並不在八大藝術的規範裡,他跟藝術有什麼關係?」
正是因為這樣的疑慮推動著我們繼續前進, 街頭藝人協會顧問徐開炫: #讓美好的事在街頭發生,多少觀眾因為他的作品而歡笑甚至感動落淚,我曾經也在街頭演出後有觀眾主動上前分享心得:我為憂鬱症所苦,今天出門散心又恰巧看見您的演出,水晶球的輕柔優雅也讓我心中的困頓得到舒緩。無論是街頭表演還是馬戲表演,創作者無不想要透過創作來傳遞訊息,創造出動人的作品,這怎麼不是藝術呢?
歧視往往是來自於沒有深入理解。打籃球當然不會「只是十個人在搶一顆球而已」,冬季奧運正在進行中,花式溜冰也不會「只是一個人在冰上轉圈圈而已」,這些運動員都具備著感動人的魅力,他們當然也 是藝術家。
必須反省的是,臺灣的馬戲創作太少了,觀眾當然也只能從刻板印象中來認識馬戲,該怎麼超越「挑戰人體極限、展現力於美」的層次,就是我們的功課了。再次感謝 Taipower Company's public art台電公共藝術節的遠見,讓這股暖流注入成為推動臺灣馬戲文化發展的助力,不然臺灣未來的街頭藝人、馬戲工作者都還是會被當作「不入流」來看待。也期許藝術家們把握每一個進修機會產出更多優質作品,一起讓環境變得更成熟。
台電公共藝術節還在持續進行中, 許芳宜&藝術家 Fang-Yi Sheu & Artists #身體要快樂 沙丁龐客劇團 #紅鼻子醫生 這兩個計劃都請大家繼續關注。感謝台電公共藝術節、各位前輩好朋友的看重, Hsingho Co. Ltd 星合有限公司非常幸運地在過去能執行「2016馬戲平台」、「2017未來馬戲實驗場」,這兩場活動一定是臺灣馬戲發展中很重要的里程碑。但老實說,兩年走下來已不再那麼天真樂觀了,別擔心,熱情還是有的,累積了多年的觀察就這麼說不做了,當然不可能!只是我們現在才知道需要踏實的活著心中的理念才有機會被實踐,未來還有沒有機會策劃如此華麗的藝術節我們不曉得,只能說未來會繼續把每一次的託付更謹慎面對,繼續讓觀眾感受到馬戲表演的魅力之處。
2018年目前沒有收到大型活動的委託,抱歉讓大家失望了。不過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National Kaohsiung Center for the Arts-Weiwuying #馬戲平台 還是會繼續進行,無論是不是我們規劃的都請大家要繼續支持。星合有限公司2018年夏天幸運的話也許還能策劃一場活動,目前正在積極洽談中,希望今年的暑假能替大家服務,換南部的朋友殺來台北一起共襄盛舉。
懇請分享影片,讓更多人看見街頭藝人、馬戲表演給帶給這個世界的感動,您的分享將會是獻給影片中的藝術家們最大的鼓勵。
Hisashi Watanabe Kai Taniguchi Takehiro Nagaoka Guillaume Karpowicz Emma Hörnell Lucas Castelo Branco Aime Morales Phare, The Cambodian Circus Joan Català Carrasco Throw 2 Catch Gisle Henriet
Dear friends and artists of Future Circus Lab,
It’s because of your participation that the Future Circus Lab achieved the fulfillment in 2017!
Because of you, the people here in Taiwan had foreseen the diversity and possibility of Circus. We deeply appreciate your engagement for reaching together toward our dream. Without your patience, generosity, and understanding, the two-years-old HsingHo Co. Ltd. canno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grow, learn and explore the future of Taiwan Circus.
-
Video Link: https://youtu.be/DzBUGPd0veA
-
#CIRCUS
#JUGGLING
#MAKES
#PEOPLE
#HAPPY
#FUTURECIRCUSLAB
#暑假
#聽說是一場需要喉糖的活動
#如履薄冰
#健康地活下去
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我不抱歉心得 在 林家興 Alfred L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華民國支持者如何面對「臺獨」及「臺灣意識」?】
此篇文章是為了回應陳方隅先生的〈「台獨」跟「台灣意識」是不一樣的東西〉一文之下集。
四句話先總結:
1.「臺灣意識」絕對不等於「臺獨」也絕非「臺獨」支持者專屬;
2.窄化「臺灣意識」成為「臺獨」的政治工具反倒對臺灣有害無益;
3.我們應該努力從分享「臺灣意識」到建立「臺灣共識」;
4.「臺灣」不是少數人才有資格愛的禁臠,這是你的土地,也是我的。
(一)區分「臺灣意識」與「臺獨」。
由於是回應陳方隅先生的文,先來看看他的區分闡述:
「台獨當然有很多種方式,最直接的就是改國號成台灣國。
台灣意識則是泛指,對台灣的文化、歷史、語言或其他方面有所認同,覺得光榮,覺得自己屬於台灣,希望用台灣當成正式的名字,覺得自己的家鄉就是台灣......etc。」
從舊文章裡找到的老宋說法:
「台灣意識是在長期的歷史脈絡中自然形成的一種認同台灣人跟地的一種情感,“台獨”是要把中國從中國大陸徹底的去割裂的一種企圖。」(宋楚瑜,2005)
很多人打「臺獨」把「臺灣意識」一起抓下去打(某些深藍及紅統),或是只把「臺灣意識」當成遂行「臺獨」的工具(深綠臺獨),我認為這都是存在偏誤的。文章最末我羅列了許多關於本段的參考資料,有興趣者可以自行參考,在此先略過。簡單來說:
「臺獨」是一個人為的、存在於政治領域的動作,將會改變當前臺灣自身的政治定位、地位以及和對岸政權的關係。這個動作建立在「退出、離開中國而自立」的意識與「消滅中華民國」的政治基礎之上。
「臺灣意識」則是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成長的人所自然生成的意識,對自己土地的史地、文化有認同感,進而產生自豪、驕傲的意識,進而更加強化這種認同,是以疆域為界、土地為基底的意識,特徵則是。不過,這樣的意識也逐漸生成、或是這個名詞在一開始被提出時,對某些人來說同時也就代表政治上的認同,可以昇華成為政治上的國族意識,進而形成「臺灣民族」的論述,或是成為「臺獨建國」政治舉措的文化基礎。
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必須要先釐清:
「臺灣意識」的確可以成為「臺灣主體性」與「臺獨」運動的重要基礎(這也是許多人有意識地主張與推進「臺灣意識」的目的),但它不一定是完全和「中華民國」這個國號以及「中華民國政府」(及其現行憲政體制)這個目前在臺灣實行實際治理權利的權力主體有根本性矛盾而完全不可共存。
對「臺灣意識」的詮釋專利,絕不專屬於支持「臺獨」運動的人士,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人反而是在窄化「臺灣意識」的發展性(僅能導向臺獨而且做為實現臺獨的工具,我稱之為「#政治化臺灣意識」)。下面「中華民國的支持者也有臺灣意識」該段會有進一步說明,可以先看看文末參考資料第五點的那個例子。
(二)我反對的是什麼樣的「臺獨」。
這個問題和各方的朋友討論過非常多次。很多時候,我反對「臺獨」除了價值情感上(感性層面)不能接受中華民國被消滅之外,有很大原因也是在實際面(理性上對內部)無法信任這些口口聲聲喊「臺獨」,卻不願當兵又拿不出實際方法、只把希望放在等美國或日本來救的人。
(延伸閱讀:〈鐵桿台獨年輕化 7成信美軍助台〉,http://goo.gl/TMnQke,「調查還反映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愈是支持台獨的民眾,愈不認為大陸會攻打台灣;即使大陸攻打台灣,他們也比較有信心美國會出兵幫助台灣。另外,他們也相信台灣人民會起來反抗」。)
目前除了文化、歷史與政治層面「以臺灣為主」的各項論述以及各式文宣(如臺灣國貼紙)外,我幾乎看不到如何「達成臺灣獨立」及「確保宣佈臺灣獨立後的臺灣安全」的「可行方法」(別跟我說Cosplay黑熊的那支部隊)。你不能只有認識論卻沒有方法論,只有馬克思卻沒有列寧,只有史明老先生卻沒有……..咳,有哪一位英明神武的臺獨領袖可以告訴我你要如何外抗中共、說服美國、爭取全世界支持臺灣獨立?(這與應否是兩回事不要再跟我扯因為愛歹玩)如何凝聚民心士氣整軍經武準備發動臺獨戰爭?(理性上對外部)
反對臺獨,除了價值路線的分歧外,不切實際,反而損傷臺灣自身利益更是我反對最大的主因。
我知道,一定有人要說:「不要亂搞滑坡,我們只是主張臺灣人要當家作主,又沒說要打仗」。好,那就繼續在這個國民黨、中共及美國共同打造、全世界背書、小英總統承諾竭力維持的現狀裡用鍵盤與貼紙幻想建國大業吧。很久沒聽到疆獨的消息了對嗎?那邊現在正殺得火熱,只是訊息封鎖嚴密罷了,各位臺獨支持者有這個能力、膽識與覺悟嗎?沒做好準備就貿然行動,對無辜要被捲入戰火的臺灣民眾來說公平嗎?本人有幸擔任過半年(扣受訓)的中華民國陸軍機械化步兵少尉排長,服役的部隊在淡水某地,就是反衝第一線阻擊共軍從淡水河口長驅直入的那幾支。
從軍除了充實個人報國的榮譽感之外,兩件最大的心得體悟:一是看到臺灣社會的階級分野與構成(跟本文無關Pass),另一個就是我們確實毫無足以支持「臺獨」的武力後盾籌碼,自保都相當勉強。如果真的開戰,卜睿哲(Richard C. Bush III,前美國駐臺資深外交官,東亞問題專家)前兩個星期在與龍應台女士的座談當中說希望我們可以撐一個禮拜(國內外很少講超過這個數字),我真的很想請他實地來國軍部隊逛一逛,同時多多瞭解臺灣內部的民情、士氣狀況,看他還說不說得出one week來。
國軍這幾年在幾個特定領域有所進步,認真的幹部也很多,但整體狀況人貴自知,自己有待轉型,就不要沒事尋釁越級打怪。還有一個怪現象:最愛酸國軍沒戰力、當兵浪費生命、國防布好黑的這些人,大多也都是臺獨的支持者,是要用愛獨立、嘴炮建國?
(延伸閱讀:「龍應台也開玩笑地問卜睿哲,要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發生戰爭,曾有調查70%台灣人認為美國會出兵協防台灣,他又怎麼看?卜睿哲則是回應,『就我知道確實有這70%的數據調查』,他則是解釋美國出兵海外有其一定的法律規範,不會貿然行動。」,〈卜睿哲:蔡英文演說或許是兩岸互信新起點〉,《BBC中文網》,http://goo.gl/aVD08Q。)
總而言之,冒進、天真,以幻想作願景基礎、以謬論做政治號召,對臺灣一點好處也沒有的「臺獨」,管你慢性還是柔性,我都反對。辦活動寫企劃要預算都得做風險評估考慮可行性,建國這麼大的工程你要我「憑忠誠信念為劍,化澎湃熱血為鎧」,一句「愛歹玩」就要大家賭身家?自己還做不到?別鬧了,這根本是在「#礙歹玩」。
酸國軍高層要搞政變沒人會跟?如果違憲亂紀當然不會有人跟。但要發動無腦無望的臺獨戰爭?好在中華民國三軍官校無論是政治教育還是軍事教育依然都相當扎實,我服役時同個營區就有年輕正期軍官是把黃埔官校軍刀、黨旗(?!)、國旗和軍官誓詞掛在寢室牆上每天敬禮的。步校受訓時有個白目教官搞不清楚民國史亂講一通外加言論多處帶有個人政治偏見,當天就被不爽的預官同袍檢舉到隔天保防請去喝茶外加調課,這群還是義務役軍官而已。退伍後雖然變成後備軍官,但戰時復員一樣需要擔任領導職。
如果是對岸先犯蠢,要這群軍官被動去打臺海防禦戰也就算了,想依靠這群人主動發起臺獨戰爭?無論從意識型態或專業軍事素質,他們大多都不願意,也會告訴你不可能。別告訴我天然獨怎樣怎樣,#天然獨不代表天然呆。不爽?自己開間軍校來玩真的呀。國民黨有一點是民進黨可能永遠也比不上的,那就是上過槍林彈雨的戰場打實仗。國軍打過勝仗,也打過敗仗,所以至少懂得打仗的基本動作、概念與know how,有許多拿得出手的光榮戰史,也歷經諸多恥辱的失敗而更深知和平的可貴。只有不瞭解戰爭威脅與代價的無知者,才會無謂尋釁、輕言戰端,看到流個鼻血就怕募不到兵正是最經典的表現。
(三)中華民國支持者也有「臺灣意識」。
前些日子去了一場談兩岸關係的講座當中提到轉型正義,在場一位公知的發言令我深受啟發。現在是民主社會,要談歷史記憶或是文化認同、政治意識這種事情,不可能再是由政府、政黨來灌輸,必須由個人生命經驗出發、相互理解與包容。宣揚「臺獨」或是想將「臺灣意識」政治工具化的人也必須注意到這一點,特別是在口口聲聲「反威權」的同時結果強自灌輸別人「所有人心中的臺灣意識」應該長什麼樣子的人,不過只是成為了新一代你輩口中要打倒的威權主宰。
據說民國初年,軍閥唐生智的代表曾對另一個大軍閥馮玉祥說:「張作霖、吳佩孚是舊軍閥,而蔣是新軍閥。舊軍閥腐敗,容易打;而新軍閥會拿什麽主義來騙人,不好對付。」現在的新威權也不簡單,口口聲聲民主自由,事實上是要別人絕對服從他的主張「#因為我愛臺灣這塊土地」。
為了反對黑箱而佔領立院結果自己也黑箱(#憑什麼那些妹可以上二樓是看起來比較愛臺灣嗎?),別人說為什麼你可以我不行還會宣稱因為人家理由沒有自己高尚「#因為我們都是為了臺灣這塊土地」,可謂人類政治進化(退化?)的奇觀。
有些人口口聲聲愛臺灣,或是一定要照他的方式來愛否則就不是「愛臺灣」(ex連臺獨運動圈自己都肚爛的某Y),壟斷了「臺灣意識」的詮釋權,卻不願意面對「中華民國」或是「藍營」的支持者,其實有相當大一部份跟他們一樣,是完全生在臺灣、長在臺灣(吃臺灣米、喝臺灣水XD)的「臺灣人」(你要說是「新臺灣人」也可以,這個詞有它的時代脈絡與政治背景),他們也有自己對於「臺灣意識」的想法,文末參考資料第五點那位中華民國派的臺灣留學生就是一位典型的例子。馬英九前總統曾經說過:「#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臺灣是我們的家園」也是一個可以參考的說法,這其實也才是藍營內部比較受到認同的主流說法,絕非綠營及外圍支持者時常抹黑或誤解的「中國(PRC)是國民黨支持的國家,所以要消滅與打壓臺灣意識」、「極力想和(被)中國(PRC)統一」,我理解某些人在論述戰場極力把國民黨打成「親共統派」有其戰略意義與戰術目的,但腦袋最好清醒點,不要說太多次催眠到自己真的把它當成政治現實,它也絕對不該是。
題外話一下,綠營或是台派有一種簡單直觀的錯誤論述:認為國民黨只有大中國意識,要出賣台灣給中國,所以應該消滅國民黨。事實上,正在這麼做的是「紅統」(什麼黨我就不特別點名了),藍營跟綠營應該有意識地聯合打擊這群「紅統」才對(#分清楚人民內部矛盾與敵我矛盾),他們才是只有「中國意識」或把「中國意識」優先於「臺灣意識」,對臺灣有最大危害的群體,重點是,他們的「中國」認同主要是在政治價值與制度上認同「PRC」,而不只是對「中華文化」的欽慕而已;藍營至多只是認同中華文化,不至於在政治上倒向PRC。
如果我是綠營(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我一定想辦法極力擴張「臺灣意識」的包容度,最好讓所謂的藍營傳統支持者外省族群客家族群原住民新移民等跟我一樣「以臺灣為主」(啊這不就馬前總統的主張,顏色不對就當看無哦?現在天光了可以看清楚沒),一起守護臺灣的利益,豈不甚好?
一些人高喊「臺獨」、「消滅中華民國」的激進主張,除了讓藍營一些其實無心捍衛中華民國的政客可以以此當護身符吸票,依靠藍營支持者的恐懼來抹黑「整個綠營」繼續上位之外,又排除了和其實也具有某種「臺灣意識」的藍營對話的可能,豈不可惜。
有人說「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分支」或是「中華文化內包含了臺灣文化」,也有人說「臺灣文化內包含了中華文化」。我覺得都對,也都不對,因為這些說法都是個人的自我體驗與主張。還是舉個現實例子好了:
在台客天團「玖壹壹」的創作歌曲「癡情男子漢feat. 睿兒」當中,在形容愛情的意象時,分別點名經典的台語歌手蔡小虎象徵對愛的癡情、以「我若路行太快 你就說我 奇怪耶你」的國家級時事梗形容愛侶間的日常甜蜜(出處不用我多說了吧XD)、在「騎白馬」、「返來故鄉 娶阮心愛的王寶釧」等句中引用古代中國民間傳唱的愛情故事經典訴說非卿莫娶的堅定,這些跨越朝代與地理空間的文化意象,都成功引起臺灣內部不同族群的共鳴,而成為能夠代表臺灣的潮流新經典。
也許有人會對於引用「王寶釧苦守寒窯」這段「來自中國」的愛情故事覺得不滿,認為難道臺灣自己沒有傳誦千秋的愛情故事嗎?我想也許有,但尚待發掘與推廣。如果一個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本土嘻哈天團在填詞時必須援引千年前發生在彼岸神州的虛構愛情經典,合理的解釋只有一個:這個故事的文化意象對這塊土地上的人來說是熟稔、自然而且深入骨髓的。你能說臺灣文化裡沒有深厚的中華文化、或是傳承至今的中華文化沒有臺灣特色嗎?
無論政治上怎麼論戰,全世界包括臺灣自己都很難否認在「1949年」之後,這塊土地的確成為傳承與發揚中華文化的一個多元基因庫,只是融入更多臺灣原有累積的特色。就像楊儒賓教授在《
1949禮讚的》裡說的:
「如果我們從宏觀的角度看一九四九,從漢民族一步步承擔自己的歷史命運的觀點著眼,我們有可能脫離國共內鬥的史觀,而看出此一象徵的年份正是黃土文化與海洋文化的接榫」、「因為1949,徐復觀來到台中,和霧峰林家諸君子往還,埋下台灣儒學與民主種子;原籍山東的骨董商趙老與本土青年學者楊儒賓成為忘年交,展開翰墨因緣;清華大學來台復校,為水木清華添加竹塹風情。」
楊儒賓教授認為,1949年定格在當時也許是一個災難。我想,對逃難的人、接受難民的土地以及逃不出那塊淪陷災區的人來說,的確都是難以負荷的。但楊教授也提醒我們,六十多年後回過頭來看,兩岸三地各自歷經了不同的滄桑與路徑,當年所承受的苦痛,對臺灣來說反而開花結果,在政治制度與文化內涵上都達到華人世界未曾企及的高度。我們走得最遠,也因此承擔面臨最多未知的風險、承繼與培養出最勇於闖蕩的海洋性格。「臺灣」不只是狹隘的虛幻國號,更是華人世界在全球的驕傲品牌,保留自由主義傳統的小中國、人權法治的亞洲典範、相對均富安樂的社會、儒家文化的創新、傳統民俗與新興宗教的齊放、多元包容的移民熔爐、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的新共和,在這裡都能找到。
舉個切身的例子,我讀高職的時候和朋友創了熱音社,除了張震嶽與艾薇兒(Avril Lavigne),也偶爾聽過幾首大支,後來上大學改碰木吉他,聽到同學彈奏「晚安臺灣」後愛上滅火器,那也是我第一首能好好完整唱完的閩南語歌曲(當然金拍謝不是很輪轉)。我隱約知道那是所謂「屬於社運圈的歌」,訴說著臺灣飄零受欺的悲苦身世與對幸福的卑微期待,滅火器也是所謂的「臺獨樂團」,但這並未妨礙我去欣賞、喜愛一首好歌。102年時與夥伴到韓國首爾參加中日韓臺青年交流活動,代表臺灣擔任觀察員(是個非常現實地反應我國處境的活動),在Culture Party(各國代表要表演屬於自己國家文化的節目)上,我和夥伴所挑選的閩南語歌曲就是「晚安臺灣」,因為我們知道他們也許聽過中文(國語)歌,但一定很少聽到閩南語的流行歌曲,除了希望這些未來中日韓的外交官與政府中堅聽聽閩南語之外,也希望能夠向他們介紹這首訴說臺灣故事的歌,當時也是搏得不少喝采(#啊反正他們沒人聽得懂啊XDDD)。
#廣告一下今年該組織年會將首次在臺灣臺北舉辦
#我們也是有付出努力讓世界看見中華民國臺灣的好嗎
台大亞洲未來領導人 Asian Future Political Leaders' Association NTU
年會招募連結:https://goo.gl/lEfQCr
對我來說,支持中華民國,跟具備「臺灣意識」,根本一點也不衝突!只有窄化「臺灣意識」或想利用「臺灣意識」作為政治工具的人,才會處處將它刻意與「中華」或「中國」這些文化符碼對立起來,製造矛盾與傷害。我可以私心聽著張雨生「心底的中國」(張描寫他外省人父親的國族情懷:https://goo.gl/kuK2di)到痛哭流涕,追懷父輩的家族記憶,也可以到國際場合去唱滅火器的「晚安臺灣」,宣揚臺灣文化。各位覺得,這可以算是「沒有臺灣意識」嗎?這樣是不愛臺灣嗎?我們晚到了一點,有不同的歷史記憶與政治主張,就不能用這樣的方式愛臺灣嗎?
#別跟我玩什麼某林老師的血統論
(四)如何在維護「臺灣意識」的情況下反「臺獨」?
如果你是臺獨支持者,要說服大家支持改用「臺灣國」的名稱,應該是要去說服大家這個名稱比「中華民國」更好更實用的地方,而不是拚命去講「臺灣人要當家自主」、「臺灣地位未定論」這種情感層面訴求與沒有人認真看待的謬論,這就脫離現實呀(延伸閱讀:覺醒好青年必看的〈關於「臺灣主權未定論」之答客問〉by一個中國就速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goo.gl/R3Swzb。)。
大多數臺灣人在理智上面從來都不覺得我們「不是一個國家」,任何有常識的人(包括民進黨眾多前行政院長呵)也都知道
#臺灣不是一個國家也沒有主權有主權的是中華民國。世界上絕大多數認識臺灣的人也都知道我們的國旗是青天白日滿地紅,不是綠色臺灣或青色玉山(#拜託未來成功獨立的話至少不要選前者好嗎超醜)。不要跟我說時機到來外國就會願意支持臺灣獨立,所有國家包括美國都沒興趣為你的幻想流血或平白損傷自身利益。
所以,臺獨支持者應該要去說服大家的是,用「臺灣國」這個稱法取代「中華民國」的必要性是什麼、好處是什麼、實際戰術是什麼。而且,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更應該去講啊!告訴大家為什麼我們現在綠營全面執政了還不能使用「臺灣」這個名字走出去,為什麼還要用中華臺北?
(#連國民黨當年在WHA都一直講一直講一直講還用閩南語共內)
(中華民國現任行政院長林全:Chinese Taipei中華臺北就是中華民國。http://goo.gl/8p7Ma8。)
我們外交上的戰略應該是怎麼樣?#論閃靈與董事長之異同啊抱歉好像是我們養的人啊不過他停權惹
(如果民進黨真的一再在這件事上跳票,這次可沒國民黨坦啦。)
#這整段我發現引用原PO陳先生的文體反着講也行謝謝陳先生
如果你是中華民國的支持者(#親共紅統OutPlz),我認為,積極正面的方式是去努力建構「中華民國」與「臺灣意識」並不衝突的論述,甚至善用「中華民國」的國號與一些模糊但不失尊嚴的方式作掩護,才能最大程度地在世界及對岸擴張「臺灣意識」與「臺灣品牌」的文化及政治影響力。國民黨之前到現在有一個狀況,就是被外界與支持者認為在國家認同上跟進民進黨喊本土論述,本土到最後不但沒有吸引更多「#政治化臺灣意識」或誤將「臺灣意識」等同於「政治化臺灣意識」的支持者(雖然中國國民黨與臺灣的淵源超過百年,但現在要比本土土不過民進黨的,就算每個人閩南話都溜得跟龍介仙港款也一樣),原本抱持「政治化大中華意識」或「大中華意識」的鐵票也逐漸失望而生鏽,陷入父子騎驢的窘境。
中華民國支持者們該做的,不是仇化、打壓「臺灣意識」,站到「臺灣意識」的對立面,而是把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對土地的認同也納入到「臺灣意識」裡面,和意圖窄化、壟斷「臺灣意識」的綠營支持者作戰,用溫和、自然的方式充實進而分享對「臺灣意識」的詮釋權(我不鼓勵「搶奪」這個詞,但我不能阻止你這樣想),甚至在這個過程中讓藍綠雙方支持者找到重疊之處,#從分享臺灣意識到建立真正的臺灣共識,說服「臺灣意識」的支持者(暫時)放棄「臺獨」,聚焦解決民生議題,而不是放任幼稚冒進的「臺獨」主張與活動傷了皇島之內的和氣、製造外部紛擾友邦驚驚,對臺灣的經濟發展與政治空間造成阻礙。務實、包容、和解、前進,這才是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與中華民國之福。
愛中華民國,不代表不能同時付出對臺灣的愛,
這也是我的土地,不只是你的而已。
#有一種愛叫博愛
#國父說的國父好帥
(圖片內容:金門和平鐘,金門兩岸和平紀念園區,本人1050605攝。相關介紹:http://goo.gl/lQ8gMT)
-------------------------------------------------------------------------
簡單的認識「臺灣意識」與「臺獨」之參考資料整理:
利用Google搜尋「臺灣意識」,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理論與闡述:
1.台灣意識論戰(wiki):https://goo.gl/gdZTxv,該論戰又被稱為「台灣結與中國結論戰」,透過8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歷史事件,介紹「臺灣意識」的興起與展開過程,是「臺灣意識」超脫文學領域,進而在政治領域公開產生影響力的濫觴。
2.臺灣主體性(wiki):https://goo.gl/SQo7pm,直引如下:「亦稱臺灣主體意識,是臺灣一種政治及文化論述。這個論述的支持者,希望透過認同以臺灣為中心的思考、多元文化思想及台灣民族主義的力量,突破中國中心主義、中華民族主義或大漢族主義的文化霸權,來建立臺灣自身的民主國家、制度、與文化認同。」主要論點認為臺灣過去的歷史歷經不同外來者統治及對外開放,承載、吸收了不同的思想及文化遺產,已經內化為臺灣文化的資產,臺灣文化不再是這些文化的附屬,而是有自己的文化主體性。
3.國立臺灣大學的「東亞儒學研究計劃」在民國95年曾經出版這樣一本書:《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收錄了十篇討論臺灣意識與台灣文化相關的研究論文,當中的〈論「台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由黃俊傑老師所撰寫,相當深入淺出地對「臺灣意識」的前世今生做了整理與介紹:http://goo.gl/MjnQY9。
從這篇文章可以瞭解,「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相碰、相互定義乃至於對立的問題,從光復初期到今天其實一直都沒有真正解決。但在光復初期只能算是「省籍意識」的「臺灣意識」,如今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延伸閱讀:「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http://www.chinatide.org/BOOK/B2.htm
4. 民國88年,時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的國立東華大學社工系施正鋒教授在〈台灣意識的探索(上)〉(http://goo.gl/P9Svoj)一文中對「臺灣意識」的描述與理解方式提供了簡單的切入:
「『台灣意識』(Taiwanese consciousness)這個名詞表面上是不說自明(defined by default),其實是含混籠統、卻又從未經過嚴謹地定義 註1。簡單來說,台灣意識就是『感覺自己是台灣人的意識』(the consciousnes of being Taiwanese),也就是『台灣認同』或是『台灣人認同』 註2(Taiwanese identity)。台灣意識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種多面向(muliti-dimensional)、多層次(multi-layered)的集體認同(collective identity) 註3,因此會作多形式的呈現;其界定的因素會隨著時空的推移而有所遞嬗,其構成的要素之間並不一定會相互調和。由於我們在定點看到的認同是局部的、割裂的,因此不同的人對它當然有片斷的、選擇性的、甚至迥異的詮釋;譬如有人視之為族群意識;也有人矮化為地方意識、鄉土認同,因此從屬於中國意識、或至少不會火火不容;而更多的議者尊崇為民族意識 註4,與中國意識互相排斥。」
5.換日線專欄的一位臺灣留學生為文〈我是有著濃烈台灣意識的中國人──互相敵視謾罵之外,我們有沒有別的選擇?〉:http://goo.gl/h4EgLn。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是位堅定的中華民國派,他以切身在國外和綠營朋友、大陸同學相處的經驗,親身示範如何將「臺灣意識」與「中華民國」的立場做出融合,藍營裡面抱持這種想法的人其實並不算少,也是可以溝通的一群,不過他們的聲音還不夠大。
下文節錄:
「而對於許多中國人揮霍和不尊重的『野蠻人』行為,台灣人也想與其劃清界線,自然會想與『中國』這個詞有所劃分。因為種種的因素,造就了今天的『台灣意識』。而這個意識,隨著政治的揮發,成了台灣未來最大執政黨的一個王牌。這是不可忽視的事實,台灣意識的崛起,畫下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另一個民主章節。『這是白日,是民主之光照耀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驕傲。』
『堅毅的立場,和平的共享,尊重與尊嚴。』這是我在這個時代浪潮下堅持相信的道理。往往,大陸的朋友會被我的愛國情操感動,最後都支持著我對於中國民主的熱情與信仰。這,對我來說,比敵視與分裂來的有效。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如果我們只把自己鎖在一座小島上,我們又要怎麼去影響對岸的十三億同胞呢?只有堅持己念,只有交流,才能讓海峽兩岸和平,才能在這個大世界找到屬於一個台灣人的驕傲。」
「當你看清了歷史與現況,你才能驕傲的告訴別人自己是誰。我是有著濃烈台灣意識的中國人。沒有人能改變我的立場,即使大時代的聲音要我把中國這兩個詞拿掉。但那是我的歷史,我的文化,我的驕傲,沒有人可以動搖。對於兩岸的交流,我也是抱持著這樣的堅持。」
6. 中時電子報的陸生投書:〈大陸人在台灣-我體會到的台灣意識(上)〉:http://goo.gl/WjA5kM。從陸生的觀點談她面對「臺灣意識」的心得與困惑。
7.國民黨有沒有人曾經試圖處理過這個問題?當然有,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基金會」的內政組在民國91年時曾經有這樣一篇文章〈論析台灣意識與文化認同〉(http://goo.gl/hLBGhl),認為以「反抗」為基礎的「臺灣意識」無法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為臺灣帶來開創作為,應該將「臺灣意識」作為文化意識,作為維繫兩岸和平但同時與大陸競爭的基礎。該文當中提到:
「……從上述對近百年來『台灣意識』面貌的描繪中,我們或許可以發現『台灣意識』的本質,大底上是一種『抗爭』與『怕被出賣』的論述。亦即,『台灣意識』的形成與凝聚,是在反抗滿清與日本異族統治、反抗國民黨威權統治及反抗中共打壓的脈絡中,再交織著因為害怕被出賣的安全感需要,所凝聚形成之鞏固台灣主體性的『台灣意識』論述。這樣的『台灣意識』內涵,對於台灣這個海洋文化交匯之地來說,卻限制了其得以開闊地發展之活潑性與創造性。
當前台灣已在民主制度與經濟發展方面有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兩岸關係中若要能夠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在以『反抗』與『怕被出賣』為論述基調的『台灣意識』下,則恐怕難有積極的開拓性作為。然而,如果我們將『台灣意識』轉化為文化論述,並將之作為台灣主體性與認同的基礎,則或許在兩岸關係的進展中,能夠找到維繫和平發展的紐帶。
過去,我們曾經驕傲地向中共宣稱,我們要把台灣建設為中華文化的『新中原』。如此以文化認同為基礎,並有躍馬中原之氣魄,才是具有積極進取的性格,並應該為我們所應凝聚的『台灣意識』。」
8.臺灣獨立運動(wiki):https://goo.gl/MMh9fD,「臺獨」的光譜依照不同時期的目標、作法以及領導人的不同其實可以區分成非常多種,這邊簡單引用維基百科的區分:
「a.臺獨:欲擺脫現有的中華民國體制,根據《舊金山和約》所產生的臺灣地位未定論來進行民族自決,並以新的國號來實現臺獨。
b.獨臺:主張走體制內的國會修憲路線,建構本土化的中華民國第二共和,以達成臺灣獨立。
c.在獨臺派別中,主張以中華民國為國號的人士,被稱為華獨。」
臺灣獨立建國方案則有(引用維基百科之整理):
「 a.法理建國臺獨:為臺澎諸島直接建國方案,該派系反對國民黨政權,同時認定所謂流亡政府沒有擁有實質主權,僅是掌握臺灣治權(或按二戰後日本投降的同盟國權利行使代管),因此必須以住民自決的方式建國。
b.修憲正名臺獨:
主張從中華民國現狀中脫離,現今多數臺獨人士訴求的是「修憲正名獨立」,也就是在憲法層面上與中國徹底脫鉤,反對與中國在政治上合併。…….達成法律上臺灣獨立(即一中一臺、一邊一國),並申請加入聯合國,他們的目標就是臺灣共和國方案。
c.中華民國是臺灣:
認為法理獨立並不重要,目前只要維持現狀、國家正常化才是接下來的目標,而正名、制憲、建立國家認同、返回聯合國則是臺灣國家正常化的要素。即「中華民國在臺灣」或「中華民國是臺灣」、或是有人稱為華獨。
d.美屬臺灣群島方案:
認為臺灣是日本投降美國後,由國際法交由美國託管,中華民國佔領臺灣,在國際法上未必享有領有權,臺灣地位不確定論因此產生。」
延伸閱讀:
不要再瞎扯那種自我幻想的「臺灣主權未定論」啦!覺醒好青年必讀的〈關於「臺灣主權未定論」之答客問〉by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goo.gl/R3Swzb。
相關文獻或說法還有很多,歡迎大家自行搜尋。
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我不抱歉心得 在 [新聞] BAMBAM初見換乘戀愛2海恩! 狂喊要瘋了 - PTT推薦 的時間交通和停車住宿
哪有帥」,之後更說自己害羞的時候就無法直視眼睛,沒想到海恩就立刻出招表示「我可以一直對眼」,還一直抓著對方興奮打招呼,讓BamBam 整個害羞到不行! ... <看更多>
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我不抱歉心得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 Facebook 的時間交通和停車住宿
忘了生命本該自我負責及承擔。 我接受你是你,如同我是我, 我無法取代你,你也無法抹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