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转载:善生
写作人:冯以量
文章主题:
一个不会伤心的男人
引言:不是他不会哀伤,而是还有比悲伤更重要的事等待他去完成。不然,这个家就会垮了……
有一次,我去做一场专题演讲,题目为“把爱带回家”。
过程中,我邀请了好几位观众上台,做一些家人互动的家庭雕塑,示范给台下的观众们看。
其中有个雕塑,我向大家解释:“父母长年累月所压抑的负面情绪,会出现在孩子身上,透过孩子显现这些负面情绪。”
当演讲将近尾声时,我邀请大家和我一同交流。
一位看起来只有 20 岁的男生,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台前拿着麦克风问我:“刚才你说父母压抑的情绪,孩子会直接吸收那些情绪。如果母亲压抑生气,孩子会替妈妈生气。如果爸爸压抑忧郁,孩子会替爸爸伤心。为何我家不是这样的?我的爸爸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男人。我、姐姐、哥哥,全部孩子都很像他,同样的暴躁。我不明白为何这个家庭里没有一个孩子代替爸爸伤心?”
他继续说:“我曾经参加工作坊,老师告诉我:我的爸爸已经死了。他是一个不会伤心的男人。”
我用很惊讶的口吻对着现场所有的观众脱口而出:“这位老师怎么可以说你爸爸死了?”
他澄清说:“因为我的爸爸愈来愈沉默、而且很孤单。自己一个人生活,没有情绪、没有忧伤。”
他说到这里,停下来。时空仿佛停顿,登时安静,他和观众们想要知道我可以给予怎样的答案。
小标题:坚强底下藏有哀伤
站在台前拿着麦克风的我,低下头思考。我清楚听见他的困惑:“为何我们所有的手足都没有代替爸爸伤心?那些伤心去了哪里?”
既然那位带领工作坊的老师已经把话推到如此极端,我可以怎么做,才能让他爸爸的忧伤回到比较中庸的部分?
我抬起头,恰好看到一位大约五十多岁的男士坐在观众席第一排。我邀请他协助我,他走向讲台中央站立着,面向观众。我指着站立的男士,对着台下发问问题的男生说:“假设这是一个没有悲伤的男人。”
我对观众群说:“这就是我们男人的悲哀。我们的文化都说男子汉流血不流泪、男人有泪不轻弹。只要男生流泪,我们就会说他娘娘腔。我们甚至说他真不像一个男人,没有男子气概。这些话导致许多男人独自躲在洗手间或洗澡时才允许自己流泪。殊不知这样的评价害惨了多少男人啊?”
我把问题抛向观众:“我们来看一看,一个男人不轻易流露悲伤,有什么好处?”
台下没有观众回应我。那位男生主动回答:“这样他至少可以运作。家不会垮下来、他还可以把家撑下去。”
“回答得真好!”
他继续告诉我们:“我爸爸在很小的时候就从中国南下跟随父母来到马来西亚,我的祖父在我爸爸很年轻的时候就暴毙去世。我的爸爸是家里的长子,之后他就像一个小爸爸,协助我的祖母照顾其他手足,甚至还要赚钱养家。他就是这样一手撑起一个家庭的。他脾气向来都很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对待我们这些孩子也是如此。可是,他由始至终都没有显露悲伤。对于他的原生家庭还有我们的家庭,他知道他需要继续撑下去。”
男生说到这里,站在台下哭了。我看着这位年轻的男生在观众群里无法压抑自己对爸爸的心疼,我知道他的内心和爸爸的哀伤连接了。
小标题:连接忧伤,连接爱
一个男人为何不流露悲伤?因为他知道他的家人需要他。他就是如此默默地为自己的家庭付出、奉献。不是他不会哀伤,而是还有比悲伤更重要的事等待他去完成。不然,这个家就会垮了。
我安静地看着男生让眼泪流下,复流下,他缓慢地用右手抹掉了停止不了的眼泪。那眼泪流下的,都是为爸爸感到心疼的哀伤。坐在后面有些较年长的男士双眼也红了起来,安静地看着男生。我相信他们的悲伤也是被这样对待的。
片刻之后,我打破沉默问他:“你知道爸爸的悲伤去了哪里吗?”他点头,红着眼睛看着我。
我继续回应:“是的。此时此刻,爸爸的悲伤在你的身上流露出来了。你这一刻连接到爸爸的哀伤,还有爸爸的孤单。”
我起初很想邀请他和爸爸的生命分化,教导他如何分区自己的哀伤和爸爸的哀伤。可是,我觉得他好不容易才能够连接到爸爸真实的心灵,所以希望他能够持续体验,毕竟在还没有脱离爸爸学习独立之前,我们都需要先靠近爸爸。
因此,我只选择说了一遍:“如果可以的话,请你把爸爸的悲伤还给他。而你不妨考虑允许自己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去经历你心疼爸爸的悲伤。”
更重要的是,我强调:“你知道吗?你的爸爸并没有死,他还好好地活着。他用尽了自己的生命力去燃烧,而成全所有的家人。”
后面有一位老伯伯忍不住起立鼓掌。大家也用掌声来肯定这位不在现场的爸爸对家人的付出。已经坐回原位的他看着我肯定地点头,眼泪流得更畅快。
我借此作出个人的故事分享:“我的爸爸在我13岁时患上末期鼻癌去世。可是,我不认为他死了,因为我的身上流着的血,有一半是他给我的,同时我的生命能量也有一半是他赋予的。他会一直活在我的心里,直到我去世时,我的爸爸才会跟着我一同离开人间。所以,你活生生的爸爸怎么可能会死了呢?即使有一天他去世,我深信你也会像我一样,你的爸爸会永远活在你的心里!”
他听得懂,点点头,继续抹掉他流下的眼泪。我补上最后一句话:“所以谁敢说你的爸爸已经死了?!你去拆他的招牌!”
我看到前座的女士们,一面抹掉眼泪、一面大笑!我微笑地看着他,然后继续邀请台下的下一位观众发问问题。
小标题:活出更美好的生命
隔了两个月后的某一天,我收到一封来自这位男生的电邮。他用谦卑且真诚的文字和我分享他的家庭故事,他在最后的段落写上这一段文字:
“我听过以量老师很多次的讲座,也读过你所写的书。除了受益良多之余,最重要的是感受到你心中对生命的那一份真感动。我非常希望能够和老师学习这份真感动,协助自己用正向思维去面对生活中的乐与悲,并相信生命是光也是爱。我想在这里亲自谢谢老师告诉我:我的爸爸并没有死。谢谢你,这让我更有力量及勇气面对我的家庭、面对我自己。谢谢你。”
我在电脑前不断重复阅读这一段文字,心里感动良久,良久。
我看到许多年轻人都很想转化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害及悲痛,也很想协助他们的父母继续成长。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我很为他们那份炽热的善生感动。
这位爸爸内心的悲伤代表着我们社会上一代男人的悲伤,那是一种不外露的悲伤,因为他们知道还有比悲伤更重要的事情待他们去完成。请允许我在这里向所有这些男士深深鞠躬,是他们把悲伤放在一旁,继续前进,而成就我们这一代。
同时,也请允许我在这里,向所有如同上述年轻男生的男性们深深鞠躬。年轻的他们正因为知道,所以不想重复上一代的牺牲,希望为未来的自己找出更美好的出路。我为这样的年轻人喝彩!
善生就是要在哀伤之后,活出更美好的生命。
***
新书转载:善生
文章分享:一个不会伤心的男人
写作人:冯以量
出版:已亮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年
引言怎么写 在 冯以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致给 Batu Pahat 亲友们
尤其是在泰国清迈意外往生者的家属及幸存者。
这生命的关卡,很难走过。
那不只是哀伤及愤怒这么简单而已。
那意外的发生、那复杂的心情、那旁人的劝告一直剥夺了你内心的自主权及掌控权。
在生与死面前,我们居然卑微似蝼蚁。
在完成葬礼之后,失落的心情或许还是麻木的、或许还是悲愤的、心痛的、自责的,我恳请你多给自己大量的允许。 大部分的哀伤都不需要被辅导、大部分的哀伤需要的是谅解、关爱及尊敬。
我在之前整理了一些对我有用的文字,我把它放上来这里。希望能够给丧亲的你们一些文字上的陪伴。愿安。我们都在。
以量
27/12/2015
**
主题:我有悲伤的权利
引言:我可以随时自由地表达悲伤的感受。当我想要聊聊时,可以去找愿意倾听我并爱我的人。当我不想谈这件事时,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那一个清晨,我漫步在台湾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简称国北护)的疗癒花园里。
这是台湾第一座悲伤疗癒花园,理念源于加拿大悲伤辅导专家 Dr. Alan D. Wolfelt 的“悲伤园艺化模式”(Grief Gardening Model)。这疗癒花园以一条河流为主轴,贯穿整座花园。
踏入花园里,我站在看板前,用心阅读一遍由 Dr. Alan D. Wolfelt 声明的《我有悲伤的权利》。
我很庆幸已经整理许多遍生命所遇见的失落经验。基本上,我生命中深沉的忧伤都处理得让我的心灵保有平安。不过,我清楚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份福气。
我们的社会节奏快速到不允许大家将心安静地去经历内在的悲伤。我们的社会常催促大家快点跳过悲伤,谁显得最坚强,谁就是王者。我们难免会扭曲各自心里的悲伤。
Wolfelt 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悲伤的权利。”
小标题:了解悲伤,重燃生命力
我们华人不允许也不鼓励常悲伤,显露哀伤并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美德,流出眼泪更不是我们文化的常态。
“眼泪”常被等同于“弱者”。因此,在这个文化之下活着的我们常有意无意地压抑自己的哀伤,快速跳过哀伤,而驱走哀伤。如此压迫的现象扭曲了我们经历悲伤的旅程,而导致身心频频出状况。
所以,我鼓吹我们这个社会,提供更多的空间,让大家主动经历悲伤。届时,你将会发现,当悲伤得以揭露、表达、整合之后,我们会带着更多的能量继续活着。
如果你正在经历生命中的哀伤与失落,不妨花一些时间看一看由 Wolfelt 撰写的文字,如下:
当你失去了所爱的人或面对重大失落时,你可能会有许多伤痛的感觉与害怕的想法,这些想法与感觉都是一种悲伤的反应,而这是每一个人在失去他们所爱的人或经历重大失落事件之后的普遍反应。
下面10个悲伤的权利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的悲伤是怎么回事,并且对生命再度燃起希望,用合理的想法看待失落。
(1) 我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失落感。我可以生气、伤心或感到寂寞;可以有害怕或解脱的感觉;我也可以感觉麻木,或有时甚至没有任何感觉。
(2) 我可以随时自由地表达悲伤的感受。当我想要聊聊时,可以去找愿意倾听我并爱我的人。当我不想谈这件事时,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3) 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悲伤。有些孩子在悲伤时,会想要从玩乐中让自己觉得好过些,我也可以试着去玩玩或大笑一场。也可以生气或叫喊,这并不表示我很差劲,这只是表示我有害怕及悲伤的感觉。
(4) 我可以请求协助。大多数时候我需要人们的关注,关心我的感觉和我所说的话,并且无论如何,他们都会爱我。
(5) 我可以对生活琐事感到厌烦。我有时可能觉得自己脾气很坏,难以与人相处。
(6) 我可以有突发的情绪。突发的情绪是因为悲伤的感觉有时会突然来袭 --
即使在失落事件发生很久以后。这种感觉可能会很强烈,甚至会令人害怕。当有这种情形时,我也许会害怕独处。
(7) 我可以借助信仰处理悲伤。祷告或念经可以使我觉得较平静,而且似乎觉得离逝去的人较近一些。
(8) 我可以探寻失落事件带给我的疑惑。但是如果没有答案也没关系。生死的问题是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这世界上其实有很多问题都难以解答。
(9) 我可以思念或说出我怀念的人或事。有时回忆是甜蜜的,但有时回忆却令人痛苦。不管哪一种滋味,这些回忆都可以让我对逝去的人或事保留一份真诚的爱。
(10) 我可以在疗癒历程中带着悲伤成长。我将会有一个愉快的未来,但失落的人或事都是我生命的一部份,我会永远怀念他们。
小标题:自由对待悲伤
事后,我从宣传单中,读到另一个更简短的版本。我觉得这一个更简短的版本,可以在你每天早上起来,或者当你感觉悲伤被卡住的时候,去念一遍或几遍的。
《我有悲伤的权利》
1. 我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失落感。
2. 我可以随时自由地表达悲伤的感受。
3. 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悲伤。
4. 我可以请求协助。
5. 我可以对生活琐事感到厌烦。
6. 我可以有突发的情绪。
7. 我可以借助信仰处理悲伤。
8. 我可以探寻失落事件带给我的疑惑。
9. 我可以思念或说出我怀念的人或事。
10. 我可以在疗癒历程中带着悲伤成长。
借以这篇文章,我由衷希望每个人的悲伤都能如此自由地被对待。
祝福大家的悲伤,也祝福我自己的悲伤。
以量 合十
2015年
引言怎么写 在 冯以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终于完成所有工作的部分。
新书《善生》送进印刷公司了。
明天看版样,就开始印刷了。
十一月份,出版及销售。
要产生一本书真的不容易。
对于有梦想的年轻人,我写给你看要怎么出一本书 。
1. 写作人:写作(就是这么简单而已)继续写、继续写。
2. 书本概念:写作人、或编辑、或出版社要懂得抓住书本的中心概念及流程。(这个最重要,也最花时间。一旦中心概念形成了,写作人才可以继续排稿件)
3. 编辑:每一篇稿要全部重看、设标题、文章题目、及引言等等。润稿、校对、书本方向等等。(这个位置很重要,其实是更重要于写作人。只要方向抓不对,全部文章要是没有一个架构站得稳,是很散乱的。)
4. 出版社行销:接洽政府部门索取 ISBN、接洽印刷公司、接洽赞助商、接洽顾客、运输、接洽所有的书局、买卖、优惠、销售等等(这个工作是很 tedious、最不好做,却又最需要有人来做。)
5. 排版:排版、美术整个东西排出来。最耗体力、视力。
6. 美术设计:读完写作人的文章,要弄出整本书的概念、或系列书本概念概念。
7. 校对:这个我最害怕。因为团队共要校对至少七次到十次,才没有错别字。 往往读到最后阶段,已经不想要再阅读。
自《善终》之后,每一本都是我自己亲手创作了。 每一个工作的流程及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量,我都自己参与工作。 无非就是到最后,要把我认为最美的作品送到你的手上。一直很希望到最后,我离开这个人间的时候,这些书本依然继续存活着。谢谢那些所有参与此书创作的团队人员,谢谢你们,真的辛苦了。我们全部人都是 part time 为 《善生》付出的。已亮出版社最漂亮的精神是没有一个是 full time 的。全部都是专业人士,都在为以量的理想而被搞惨的。辛苦了。谢谢你们,我的老友们。
已亮出版社,如今即将会交出第三本诚意之作《善生》。希望大家会喜欢。
也希望《善生》有她自己温柔的力量,渗透各自社区,而继续改善大家对生死文化的看法。
明年,我们将会继续出版有关生死教育的书本,也包括绘本。希望大家会继续支持。
以量 谢谢大家、也要谢谢我自己。
暂时我们不在网上预购书本,先在十一月份把书送去书局及书展。预计十二月,我们再公布如何网上预购书本。 谢谢大家的守候。 谢谢大家。
20/1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