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啤酒評審?——我的奮鬥歷程與經驗之言】
理論上,只要有人邀請你擔任評審,你就是啤酒評審。擔任評審像是滾雪球一樣,可以愈滾愈大、愈滾愈遠⋯⋯從2013年開始,我定期前往德國、日本、美國、比利時擔任啤酒評審,至2016年為止,已經累積14場國際賽事評審經驗,這些年來,波蘭、義大利、智利、巴西、澳洲、捷克等國的啤酒競賽邀約不斷,無奈時間資源有限,實在無法逐一赴約。
不過,我今天不談關於滾雪球的故事,我要談的是關於一個艱苦考試的故事。被邀請擔任評審,有時會得到一張證書、一枚徽章,以資證明你曾有過評審經歷。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樣,覺得這樣的關係不夠穩固,你可以考慮參加評審認證考試,得到一張評審證明——成為BJCP Judge。
美國的BJCP(Beer Judge Certification Program)是一個頗有公信力的啤酒評審認證。他們不提供課程,只提供考試。最近的變革是簡化作業,把傳統的大型考試留給想要晉級到較高級數的評審參加。現在的初試者,一律先參加第一關線上學科測驗,一個小時作答200道選擇題,通過者可以成為BJCP候選評審(provisional judge),但仍不算是正式成員。
候選評審必須在一年之內完成第二關考試——品飲測驗,內容是一個半小時品嘗六種啤酒。品飲成績超過50分為「見習評審」(apprentice judge),超過60分為「認可評審」(recognized judge),超過70分為「認證評審」(certified judge),超過80分為「國家級評審」(national judge),超過90分則為「大師級評審」(master/grand master judge)。然而,授階不僅取決於品飲成績,還要看經驗積分。沒有任何經驗積分的評審,品飲考試的分數再高,都暫時只能是認可評審。隨著擔任評審的經驗增加,累積足夠的點數之後,才能獲得晉級。從認證級評審跨到國家級評審,不僅需要擁有40個經驗積分(相當於在大型自釀啤酒大賽擔任八次評審,或者在參賽酒款100種以內的小規模賽事裡,擔任二十次評審的經驗積分),還需另外通過一個進階大考,命題形式以問答為主。
啤酒評審考試怎麼準備?首先,你可能需要複習英文,熟悉風味與技術方面的詞彙是少不了的,況且,用英文寫一篇字跡工整、中肯完整的品酒筆記,是你遲早必須面對的挑戰。接著,必須熟悉啤酒的釀造原料與製程,以及各種啤酒類型在風味與技術層面的特性。你可以從官方網站下載《啤酒類型準則》(BJCP Style Guidelines),這是應試的基礎讀物之一,唸到滾瓜爛熟,應該可以順利通過線上初試,就算一時過不了,也距離及格不遠了。再接下來,為了參加品飲考試,你必須把經典代表作,地毯式喝過一遍,並且練習使用自動鉛筆寫筆記。試著每次在喝啤酒的時候,在十二分鐘之內,寫一篇完整的品飲筆記,然後對照《啤酒類型準則》,檢查自己對於各類型感官要求的熟悉程度。此外,你還必須熟悉啤酒可能出現的風味缺陷與相關的改進建議,並且揣摩給分高低標準。唯有敘述完整、感受精確、描述順當、建議肯切、給分合理的評分表,才能在品飲考試獲得高分。
這項啤酒考試有多難?兩關都很不容易。我在2012年底離開金色三麥的品飲顧問一職之後,著手準備這項考試,除了瀏覽學科內容之外,也開始進行地毯式的品飲,練習考試所要求的品飲筆記寫法,在六個月內練習多達340個杯次。我在2013年二月通過線上測驗後,八月初專程前往美國完成品飲考試,十二月得知品飲考試通過的消息。
直到2014年一月份,接到書面成績通知單,信封裡有一張證書、一枚徽章,還有一份分析報告。2013年度的品飲成績,以60分及格計算,均標73.2分,高標76.9分,而我得到83分,是當年全球BJCP一千多名考生當中,排名前3%的成績。那個放榜的當下,彷彿正在享受全壘打之後的勝利小跑步,希望時間過得慢一點。然而,我在閱卷官的評語中,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未來更上層樓的努力方向。跑回本壘,我很快意識到,這其實不是終點啊!而是另一局的開始啊!於是,在過去兩年以來,我繼續跑了世界十多場國際賽事,甚至還參與了美國境內的自釀啤酒競賽擔任評審,不斷學習,追求精進。
很快地講完了「如何成為啤酒評審」,現在或許應該追問「成為啤酒評審有什麼用?」當你通過嚴格把關的測驗,成為正式的啤酒評審,就意謂你已經能夠從不同高度審視啤酒品質的問題。對於啤酒愛好者而言,暫且不論成為正式的啤酒評審是否實用,開始有計劃、有企圖地研究與學習,我相信你會在啤酒中得到更多樂趣。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