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寫電影、寫動漫、偶爾也寫遊戲的不學之徒來說,理論上我不會認識鄭立這個名字。
原因很簡單,大王不想被其他創作者的觀點影響,更不巧的是,如果看到對方已經先寫了這個題目,那就立刻興起一片「既生瑜何生亮」的自卑感。當然,有些作者的文筆精彩到無法忽略、有些作者的切入角度就是天外飛來一筆、有些作者的資料收集功力明顯在我之上,在這些作者面前,與其說會感覺自卑感,不如說反而湧起無限崇敬之情。
.
而我幾乎只花了十秒鐘、只看了一篇文章的首段,就對鄭立無限崇拜。
.
鄭立先生的文字不算詞藻華麗,反過來,他也不靠堆疊詞彙製造讓讀者仰之彌高的文字高塔、不讓讀者因為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踏進文章,然後迷失在各式高大上的宋詞名詞形容詞裡。
.
鄭立先生也不寫印加帝國古文化、不寫51區的外星人、不學那些YouTuber愛說的「今天揭開妳不可能知道的世界秘辛」嚇人開場。而鄭立先生的文章總是短短的,這點倒是符合網路世代懶看長文的習性。而他也不在這些短文裡塞滿維基式的論述,不像那些空想歷史學家用書袋壓人。
.
鄭立先生談港片、談漫畫、談動畫、談遊戲、談好萊塢電影。他不談史不談技巧不談淵遠流長的脈絡,只談一部作品,與這部作品裡的一個「理」,是道理的理,是邏輯的理,是這一刀這一劈背後理念的理,是對應到我們真實人生處世道的理。
.
這種理不是打開維基百科就查得到的,不是引經據典就能隨手捻來的,當然更不是靠成語詞語能歸納出的。鄭先生在你我都熟悉的娛樂文化裡,挑選作品說他的理,說出那些我們未嘗深思的理、甚至是不敢明說的理。
.
最好的例子是蝙蝠俠,大王曾在十數篇文章裡,捍衛近代影迷鄙夷的 66 年版電視影集《蝙蝠俠》。
.
這套影集也在台灣電視上出現過,蝙蝠俠總是一口仁義道德、揮拳時總是「POW」「BAM」狀聲詞滿天飛、壞人們的計謀總是有如扮家家酒般單純。而因為喜愛電影《黑暗騎士》黑暗風格而興起的廣大新一代蝙蝠迷們,對這部祖父級《蝙蝠俠》總是冷嘲熱諷。也許他們也不會理解,為何 66 年版《蝙蝠俠》在美國仍有那麼多粉絲?為何電影公司還要在「民智已開」的 2016 年,推出一部向 66 年版風格致敬的新動畫電影《蝙蝠俠:蒙面十字軍歸來》(Batman: Return of the Caped Crusaders)?
.
我試圖扭轉這些對66年版的偏見,我說是台灣觀眾不懂外國傳統的 campy 逗趣風格;我說蝙蝠俠本就有多種面目,這只是他喜劇的一面。但鄭先生說得更簡單,幾句話就讓我自慚口水多過茶。
.
「……這套電視版是刻意把蝙蝠俠設定得滑稽的。為甚麼導演或編劇要這樣安排呢?難道是因為遷就六〇年代觀眾頭腦簡單,品味惡俗?」
.
「因為在六〇年代,三、四十歲的成年觀眾,哪怕是美國人,可都是生長於苦難的大時代……你要跟這樣的人講述一位『悲哀的黑暗英雄』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失去雙親?這在戰爭時代並不罕見,當觀眾都見識過更黑暗艱苦的人生時,蝙蝠俠只是個過得很爽的虛構角色……他們反而會想要滑稽的蝙蝠俠,為人生帶來一點輕鬆。有時,惡俗的品味背後代表的,是某個世代艱苦的人生。」
.
對戰後嬰兒潮下一代的我來說,我也沒在 1966 年躬逢其盛這套《蝙蝠俠》。66年版華麗歡樂的《蝙蝠俠》有許多優點,但這些後世蓋棺論定的優點,無法為當代喜愛這齣影集的觀眾發聲。好的作品能夠跨越世代隔閡,但是好的作品能在它推出的那個年代就叫好叫座,則必須完全站在當代觀眾的角度分析才對。這是個說破不值錢的道理,卻也是能讓人不自覺點頭的真道理。
.
鄭先生這樣的文章,就這樣在一閃即逝的 FB 塗鴉牆上,短短數秒吸引我的注意。很難不注意,因為這些標題讓人一見傾心。去年疫病開始蔓延時,一篇《魔獸爭霸 3 —— 阿薩斯王子的防疫政策是否正確?》,光是標題就叫魔獸老玩家不得不駐步多看一眼,內文更不是耍花槍或高射砲,鄭先生有條有理地,解釋他支持阿薩斯王子這位屠城做防疫的遊戲大惡人的原因,說他過激的防疫不是錯誤,而是沒有堅持過激下去、而且一心多用,邊防疫還要邊搶戰功,導致最終全境淪陷。
.
文過一年,姑且不論你是否認同這種成本過高的防疫決定,相信你倒是看到不少政府機關裡的「阿薩斯王子」,堅持「一心多用」。
.
創作反應現實、現實影響創作。鄭立先生從創作中整出的理,打通了創作與現實間的脈絡。這不僅需要觀察力與清楚的思路,更需要勇氣——許多創作多是以古諷今,原本就刻意掩蓋了作品核心批判現實的真聲音。而評論創作當然未必需要先攖其鋒,一來這樣也暴露了評論者的現實立場、二來也怕被人冠上「腦補」「自作聰明」的帽子。對於懼怕炎上的評論者來說(例如我),最好的寫法就是「接下來讀者諸君自有公評」。
.
身為香港人,現實也許是血液裡難以割捨的因子。但面對如今香港的政治社會困境,鄭先生卻沒有現實地「明哲保身」,不談他仍然在媒體上發表的新文章,對當今現況毫無保留的批評與失望,即便在這本收錄 70 篇懷舊作品的評論集《舊娛樂轟炸》裡,你也能聞出鄭先生「借題發揮」的味道。
.
他談《回到未來》,不談那如童話般的刺激冒險,而是談馬蒂老爸在舞會上揮出的那一拳——我們都知道暴力是不對的,但是一昧溫良恭儉讓,也不會讓你萬世太平。
.
而談《天空之城》,同樣不談少年少女攜手天涯有多夢幻,而是談小朋友與一群三教九流如何戰勝政府與軍隊,靠的就是「同歸於盡」的狠勁。讀到這一篇,相信你很難不聞到前些時候香港街頭的煙硝味。而聞到還不夠,鄭先生寫得更明白:
.
「倒是這種教小朋友妨礙國家壯大,最後利用神風特攻隊戰略殺死一大堆公務員與高官的動畫片,為何在中國那麼受歡迎?又沒有被禁?不怕教壞小朋友們?如果小朋友都模仿那兩個主角,那國家安全該怎麼辦?」
.
要有釐清作品精髓的理路,訓練可成,但要有著文諷今的勇氣,不是想想就有。《舊娛樂轟炸》裡的70篇評論,每篇都自有邏輯、自帶勇氣,讀了未必真的讓妳多了解一個《無間道》或是《仙劍奇俠傳》的祕密設定,但絕對能讓妳多一份面對明日天地的勇氣。所以不但要推薦《舊娛樂轟炸》給每位讀者,特別是對現實感到失意的讀者,還要推薦給每位作者:這才是「評論」兩字的正確寫法。
.
鄭立先生的個人FB:https://www.facebook.com/cheng.lap.9
你可以不按讚大王通信(不,還是…),但你一定要追蹤他!
.
※你可以在這裡買到《舊娛樂轟炸》:
博客來
https://bit.ly/2Tl05UT
誠品
https://bit.ly/3yeVm5N
金石堂
https://bit.ly/3ydxqQg
讀冊
https://bit.ly/368eJBw
BOOKWALKER
https://bit.ly/3hgRhsb
三民
https://bit.ly/3jMv7Q1
momo
https://bit.ly/2V3lBOa
.
仿生學的例子蝙蝠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舊社會體制下的女性悲歌】
今天分享的短篇,出自中國作家老舍的作品〈柳家大院〉。
故事圍繞著「柳家大院」裡的租戶展開,深刻描繪出舊社會裡,小人物的可憐可惡,以及整個體制對女性的欺壓。
來看看這部頗有諷諭的短篇小說吧。
-
柳家大院 / 老舍
這兩天我們的大院裡又透著熱鬧,出了人命。
事情可不能由這兒說起,得打頭兒來。先交代我自己吧,我是個算命的先生。我也賣過酸棗、落花生什麼的,那可是先前的事了。現在我在街上擺卦攤,好了呢,一天也抓弄個三毛五毛的。老伴兒早死了,兒子拉洋車。我們爺兒倆住著柳家大院的一間北房。
除了我這間北房,大院裡還有二十多間房呢。一共住著多少家子?誰記得清!住兩間房的就不多,又搭上今天搬來,明天又搬走,我沒有那麼好記性。大家見面招呼聲「吃了嗎」,透著和氣;不說呢,也沒什麼。大家一天到晚為嘴奔命,沒有工夫扯閒話兒。愛說話的自然也有啊,可是也得先吃飽了。
還就是我們爺兒倆和王家可以算作老住戶,都住了一年多了。早就想搬家,可是我這間屋子下雨還算不十分漏;這個世界哪去找不十分漏水的屋子?不漏的自然有哇,也得住得起呀!再說,一搬家又得花三份兒房錢,莫如忍著吧。晚報上常說什麼「平等」,銅子兒不平等,什麼也不用說。這是實話。就拿媳婦們說吧,娘家要是不使彩禮,她們一定少挨點揍,是不是?
王家是住兩間房。老王和我算是柳家大院裡最「文明」的人了。「文明」是三孫子,話先說在頭裡。我是算命的先生,眼前的字兒頗念一氣。天天我看倆大子的晚報。「文明」人,就憑看篇晚報,別裝孫子啦!老王是給一家洋人當花匠,總算混著洋事。其實他會種花不會,他自己曉得;若是不會的話,大概他也不肯說。給洋人院裡剪草皮的也許叫作花匠;無論怎說吧,老王有點好吹。有什麼意思?剪草皮又怎麼低下呢?老王想不開這一層。要不怎麼我們這種窮人沒起色呢,窮不是,還好吹兩句!大院裡這樣的人多了,老跟「文明」人學;好像「文明」人的吹鬍子瞪眼睛是應當應分。反正他掙錢不多,花匠也罷,草匠也罷。
老王的兒子是個石匠,腦袋還沒石頭順溜呢,沒見過這麼死巴的人。他可是好石匠,不說屈心話。小王娶了媳婦,比他小著十歲,長得像擱陳了的窩窩頭,一腦袋黃毛,永遠不樂,一挨揍就哭,還是不短挨揍。老王還有個女兒,大概也有十四五歲了,又賊又壞。他們四口住兩間房。
除了我們兩家,就得算張二是老住戶了;已經在這兒住了六個多月。雖然欠下倆月的房錢,可是還對付著沒叫房東給攆出去。張二的媳婦嘴真甜甘,會說話;這或者就是還沒叫攆出去的原因。自然她只是在要房租來的時候嘴甜甘;房東一轉身,你聽她那個罵。誰能不罵房東呢;就憑那麼一間狗窩,一月也要一塊半錢?!可是誰也沒有她罵得那麼到家,那麼解氣。連我這老頭子都有點愛上她了,不是為別的,她真會罵。可是,任憑怎麼罵,一間狗窩還是一塊半錢。這麼一想,我又不愛她了。沒有真力量,罵罵算得了什麼呢。
張二和我的兒子同行,拉車。他的嘴也不善,喝倆銅子的「貓尿」能把全院的人說暈了;窮嚼!我就討厭窮嚼,雖然張二不是壞心腸的人。張二有三個小孩,大的檢煤核,二的滾車轍,三的滿院爬。
提起孩子來了,簡直的說不上來他們都叫什麼。院子裡的孩子足夠一混成旅,怎能記得清楚呢?男女倒好分,反正能光眼子就光著。在院子裡走道總得小心點;一慌,不定踩在誰的身上呢。踩了誰也得鬧一場氣。大人全別著一肚子委屈,可不就抓個碴兒吵一陣吧。越窮,孩子越多,難道窮人就不該養孩子?不過,窮人也真得想個辦法。這群小光眼子將來都幹什麼去呢?又跟我的兒子一樣,拉洋車?我倒不是說拉洋車就低賤,我是說人就不應當拉車;人嘛,當牛馬?可是,好些個還活不到能拉車的年紀呢。今年春天鬧瘟疹,死了一大批。最愛打孩子的爸爸也咧著大嘴哭,自己的孩子哪有不心疼的?可是哭完也就完了,小席頭一卷,夾出城去;死了就死了,省吃是真的。腰裡沒錢心似鐵,我常這麼說。這不像一句話,總得想個辦法!
除了我們三家子,人家還多著呢。可是我只提這三家子就夠了。我不是說柳家大院出了人命嗎?死的就是王家那個小媳婦。我說過她像窩窩頭,這可不是拿死人打哈哈。我也不是說她「的確」像窩窩頭。我是替她難受,替和她差不多的姑娘媳婦們難受。我就常思索,憑什麼好好的一個姑娘,養成像窩窩頭呢?從小兒不得吃,不得喝,還能油光水滑的嗎?是,不錯,可是憑什麼呢?
少說閒話吧;是這麼回事:老王第一個不是東西。我不是說他好吹嗎?是,事事他老學那些「文明」人。娶了兒媳婦,喝,他不知道怎麼好了。一天到晚對兒媳婦挑鼻子弄眼睛,派頭大了。為三個錢的油,兩個大的醋,他能鬧得翻江倒海。我知道,窮人肝氣旺,愛吵架。老王可是有點存心找毛病;他鬧氣,不為別的,專為學學「文明」人的派頭。他是公公;媽的,公公幾個銅子兒一個!我真不明白,為什麼窮小子單要充「文明」,這是哪一股兒毒氣呢?早晨,他起得早,總得也把小媳婦叫起來,其實有什麼事呢?他要立這個規矩,窮酸!她稍微晚起來一點,聽吧,這一頓揍!
我知道,小媳婦的娘家使了一百塊的彩禮。他們爺兒倆大概再有一年也還不清這筆虧空,所以老拿小媳婦出氣。可是要專為這一百塊錢鬧氣,也倒罷了,雖然小媳婦已經夠冤枉的。他不是專為這點錢。他是學「文明」人呢,他要作足了當公公的氣派。他的老伴不是死了嗎,他想把婆婆給兒媳婦的折磨也由他承辦。他變著方兒挑她的毛病。她呢,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可懂得什麼?跟她耍排場?我知道他那些排場是打哪兒學來的:在茶館裡聽那些「文明」人說的。他就是這麼個人——和「文明」人要是過兩句話,替別人吹幾句,臉上立刻能紅堂堂的。在洋人家裡剪草皮的時候,洋人要是跟他過一句半句的話,他能把尾巴擺動三天三夜。他確是有尾巴。可是他擺一輩子的尾巴了,還是他媽的住破大院啃窩窩頭。我真不明白!
老王上工去的時候,把磨折兒媳婦的辦法交給女兒替他辦。那個賊丫頭!我一點也沒有看不起窮人家的姑娘的意思;她們給人家作丫環去呀,作二房去呀,是常有的事(不是應該的事),那能怨她們嗎?不能!可是我討厭王家這個二妞,她和她爸爸一樣的討人嫌,能鑽天覓縫地給她嫂子小鞋穿,能大睜白眼地亂造謠言給嫂子使壞。我知道她為什麼這麼壞,她是由那個洋人供給著在一個學校念書,她一萬多個看不上她的嫂子。她也穿一雙整鞋,頭髮上也戴著一把梳子,瞧她那個美!我就這麼琢磨這回事:世界上不應當有窮有富。可是窮人要是狗著有錢的,往高處爬,比什麼也壞。老王和二妞就是好例子。她嫂子要是作一雙青布新鞋,她變著方兒給踩上泥,然後叫他爸爸罵兒媳婦。我沒工夫細說這些事兒,反正這個小媳婦沒有一天得著好氣;有的時候還吃不飽。
小王呢,石廠子在城外,不住在家裡。十天半月地回來一趟,一定揍媳婦一頓。在我們的柳家大院,揍兒媳婦是家常便飯。誰叫老婆吃著男子漢呢,誰叫娘家使了彩禮呢,挨揍是該當的。可是小王本來可以不揍媳婦,因為他輕易不回家來,還願意回回鬧氣嗎?哼,有老王和二妞在旁邊挑撥啊。老王罰兒媳婦挨餓,跪著;到底不能親自下手打,他是自居為「文明」人的,哪能落個公公打兒媳婦呢?所以挑唆兒子去打;他知道兒子是石匠,打一回勝似別人打五回的。兒子打完了媳婦,他對兒子和氣極了。二妞呢,雖然常擰嫂子的胳臂,可也究竟是不過癮,恨不能看著哥哥把嫂子當作石頭,一下子捶碎才痛快。我告訴你,一個女人要是看不起另一個女人的,那就是活對頭。二妞自居女學生;嫂子不過是花一百塊錢買來的一個活窩窩頭。
王家的小媳婦沒有活路。心裡越難受,對人也越不和氣;全院裡沒有愛她的人。她連說話都忘了怎麼說了。也有痛快的時候,見神見鬼地鬧撞客。總是在小王揍完她走了以後,她又哭又說,一個人鬧歡了。我的差事來了,老王和我借憲書,抽她的嘴巴。他怕鬼,叫我去抽。等我進了她的屋子,把她安慰得不哭了——我沒抽過她,她要的是安慰,幾句好話——他進來了,掐她的人中,用草紙熏;其實他知道她已緩醒過來,故意的懲治她。每逢到這個節骨眼,我和老王吵一架。平日他們吵鬧我不管;管又有什麼用呢?我要是管,一定是向著小媳婦;這豈不更給她添堵?所以我不管。不過,每逢一鬧撞客,我們倆非吵不可了,因為我是在那兒,眼看著,還能一語不發?奇怪的是這個,我們倆吵架,院裡的人總說我不對;婦女們也這麼說。他們以為她該挨揍。他們也說我多事。男的該打女的,公公該管教兒媳婦,小姑子該給嫂子氣受,他們這群男女信這個!怎麼會信這個呢?誰教給他們的呢?哪個王八蛋的「文明」可笑,又可哭!
前兩天,石匠又回來了。老王不知怎麼一時心順,沒叫兒子揍媳婦,小媳婦一見大家歡天喜地,當然是喜歡,臉上居然有點像要笑的意思。二妞看見了這個,仿佛是看見天上出了兩個太陽。一定有事!她嫂子正在院子裡作飯,她到嫂子屋裡去搜開了。一定是石匠哥哥給嫂子買來了貼己的東西,要不然她不會臉上有笑意。翻了半天,什麼也沒翻出來。我說「半天」,意思是翻得很詳細;小媳婦屋裡的東西還多得了嗎?我們的大院裡一共也沒有兩張整桌子來,要不怎麼不鬧賊呢。我們要是有錢票,是放在襪筒兒裡。
二妞的氣大了。嫂子臉上敢有笑容?不管查得出私弊查不出,反正得懲治她!
小媳婦正端著鍋飯澄米湯,二妞給了她一腳。她的一鍋飯出了手。「米飯」!不是丈夫回來,誰敢出主意吃「飯」!她的命好像隨著飯鍋一同出去了。米湯還沒澄幹,稀粥似的白飯攤在地上。她拚命用手去捧,滾燙,顧不得手;她自己還不如那鍋飯值錢呢。實在太熱,她捧了幾把,疼到了心上,米汁把手糊住。她不敢出聲,咬上牙,紮著兩隻手,疼得直打轉。
「爸!瞧她把飯全灑在地上啦!」二妞喊。
爺兒倆全出來了。老王一眼看見飯在地上冒熱氣,登時就瘋了。他只看了小王那麼一眼,已然是說明白了:「你是要媳婦,還是要爸爸?」
小王的臉當時就漲紫了,過去揪住小媳婦的頭髮,拉倒在地。小媳婦沒出一聲,就人事不知了。
「打!往死了打!打!」老王在一旁嚷,腳踢起許多土來。二妞怕嫂子是裝死,過去擰她的大腿。
院子裡的人都出來看熱鬧,男人不過來勸解,女的自然不敢出聲;男人就是喜歡看別人揍媳婦——給自己的那個老婆一個榜樣。
我不能不出頭了。老王很有揍我一頓的意思。可是我一出頭,別的男人也蹭過來。好說歹說,算是勸開了。
第二天一清早,小王老王全去工作。二妞沒上學,為是繼續給嫂子氣受。
張二嫂動了善心,過來看看小媳婦。因為張二嫂自信會說話,所以一安慰小媳婦,可就得罪了二妞。她們倆抬起來了。當然二妞不行,她還說得過張二嫂!「你這個丫頭要不……,我不姓張!」一句話就把二妞罵悶過去了,「三禿子給你倆大子,你就叫他親嘴;你當我沒看見呢?有這麼回事沒有?有沒有?」二嫂的嘴就堵著二妞的耳朵眼,二妞直往後退,還說不出話來。
這一場過去,二妞搭訕著上了街,不好意思再和嫂子鬧了。
小媳婦一個人在屋裡,工夫可就大啦。張二嫂又過來看一眼,小媳婦在炕上躺著呢,可是穿著出嫁時候的那件紅襖。張二嫂問了她兩句,她也沒回答,只扭過臉去。張家的小二,正在這麼工夫跟個孩子打起來,張二嫂忙著跑去解圍,因為小二被敵人給按在底下了。
二妞直到快吃飯的時候才回來,一直奔了嫂子的屋子去,看看她作好了飯沒有。二妞向來不動手作飯,女學生嘛!一開屋門,她失了魂似的喊了一聲,嫂子在房梁上吊著呢!一院子的人全嚇驚了,沒人想起把她摘下來,誰肯往人命事兒裡攙合呢?
二妞捂著眼嚇成孫子了。「還不找你爸爸去?!」不知道誰說了這麼一句,她扭頭就跑,仿佛鬼在後頭追她呢。老王回來也傻了。小媳婦是沒有救兒了;這倒不算什麼,髒了房,人家房東能饒得了他嗎?再娶一個,只要有錢,可是上次的債還沒歸清呢!這些個事叫他越想越氣,真想咬吊死鬼兒幾塊肉才解氣!
娘家來了人,雖然大嚷大鬧,老王並不怕。他早有了預備,早問明白了二妞,小媳婦是受張二嫂的挑唆才想上吊;王家沒逼她死,王家沒給她氣受。你看,老王學「文明」人真學得到家,能瞪著眼扯謊。
張二嫂可抓了瞎,任憑怎麼能說會道,也禁不住賊咬一口,入骨三分!人命,就是自己能分辯,丈夫回來也得鬧一陣。打官司自然是不會打的,柳家大院的人還敢打官司?可是老王和二妞要是一口咬定,小媳婦的娘家要是跟她要人呢,這可不好辦!柳家大院的人是有眼睛的,不過,人命關天,大家不見得敢幫助她吧?果然,張二一回來就聽說了,自己的媳婦惹了禍。誰還管青紅皂白,先揍完再說,反正打媳婦是理所當然的事。張二嫂挨了頓好的。
小媳婦的娘家不打官司;要錢;沒錢再說厲害的。老王怕什麼偏有什麼;前者娶兒媳婦的錢還沒還清,現在又來了一檔子!可是,無論怎樣,也得答應著拿錢,要不然屋裡放著吊死鬼,才不像句話。
小王也回來了,十分像個石頭人,可是我看得出,他的心裡很難過,誰也沒把死了的小媳婦放在心上,只有小王進到屋中,在屍首旁邊坐了半天。要不是他的爸爸「文明」,我想他決不會常打她。可是,爸爸「文明」,兒子也自然是要孝順了,打吧!一打,他可就忘了他的胳臂本是砸石頭的。他一聲沒出,在屋裡坐了好大半天,而且把一條新褲子——就是沒補釘呀——給媳婦穿上。他的爸爸跟他說什麼,他好像沒聽見。他一個勁兒地吸蝙蝠牌的煙,眼睛不錯眼珠地看著點什麼——別人都看不見的一點什麼。
娘家要一百塊錢——五十是發送小媳婦的,五十歸娘家人用。小王還是一語不發。老王答應了拿錢。他第一個先找了張二去。「你的媳婦惹的禍,沒什麼說的,你拿五十,我拿五十;要不然我把吊死鬼搬到你屋裡來。」老王說得溫和,可又硬張。
張二剛喝了四個大子的貓尿,眼珠子紅著。他也來得不善:「好王大爺的話,五十?我拿!看見沒有?屋裡有什麼你拿什麼好了。要不然我把這兩個大孩子賣給你,還不值五十塊錢?小三的媽!把兩個大的送到王大爺屋裡去!會跑會吃,決不費事,你又沒個孫子,正好嘛!」
老王碰了個軟的。張二屋裡的陳設大概一共值不了幾個銅子兒!倆孩子叫張二留著吧。可是,不能這麼輕輕地便宜了張二;拿不出五十呀,三十行不行?張二唱開了打牙牌,好像很高興似的。「三十幹嗎?還是五十好了,先寫在賬上,多喒我叫電車軋死,多喒還你。」
老王想叫兒子揍張二一頓。可是張二也挺壯,不一定能揍得了他。張二嫂始終沒敢說話,這時候看出一步棋來,乘機會自己找找臉:「姓王的,你等著好了,我要不上你屋裡去上吊,我不算好老婆,你等著吧!」
老王是「文明」人,不能和張二嫂鬥嘴皮子。而且他也看出來,這種野娘們什麼也幹得出來,真要再來個吊死鬼,可得更吃不了兜著走了。老王算是沒敲上張二。
其實老王早有了「文明」主意,跟張二這一場不過是虛晃一刀。他上洋人家裡去,洋大人沒在家,他給洋太太跪下了,要一百塊錢。洋太太給了他,可是其中的五十是要由老王的工錢扣的,不要利錢。
老王拿著回來了,鼻子朝著天。
開張殃榜就使了八塊;陰陽生要不開這張玩藝,麻煩還小得了嗎。這筆錢不能不花。
小媳婦總算死得「值」。一身新紅洋緞的衣褲,新鞋新襪子,一頭銀白銅的首飾。十二塊錢的棺材。還有五個和尚念了個光頭三。娘家弄了四十多塊去;老王無論如何不能照著五十的數給。
事情算是過去了,二妞可遭了報,不敢進屋子。無論幹什麼,她老看見嫂子在房梁上掛著呢。老王得搬家。可是,髒房誰來住呢?自己住著,房東也許馬馬虎虎不究真兒;搬家,不叫賠房才怪呢。可是二妞不敢進屋睡覺也是個事兒。況且兒媳婦已經死了,何必再住兩間房?讓出那一間去,誰肯住呢?這倒難辦了。
老王又有了高招兒,兒媳婦一死,他更看不起女人了。四五十塊花在死鬼身上,還叫她娘家拿走四十多,真堵得慌。因此,連二妞的身份也落下來了。乾脆把她打發了,進點彩禮,然後趕緊再給兒子續上一房。二妞不敢進屋子呀,正好,去她的。賣個三百二百的除給兒子續娶之外,自己也得留點棺材本兒。
他搭訕著跟我說這個事。我以為要把二妞給我的兒子呢;不是,他是托我給留點神,有對事的外鄉人肯出三百二百的就行。我沒說什麼。
正在這個時候,有人來給小王提親,十八歲的大姑娘,能洗能作,才要一百二十塊錢的彩禮。老王更急了,好像立刻把二妞鏟出去才痛快。
房東來了,因為上吊的事吹到他耳朵裡。老王把他唬回去了:房髒了,我現在還住著呢!這個事怨不上來我呀,我一天到晚不在家;還能給兒媳婦氣受?架不住有壞街坊,要不是張二的娘們,我的兒媳婦能想得起上吊?上吊也倒沒什麼,我呢,現在又給兒子張羅著,反正混著洋事,自己沒錢呀,還能和洋人說句話,接濟一步。就憑這回事說吧,洋人送了我一百塊錢!
房東叫他給唬住了,跟旁人一打聽,的的確確是由洋人那兒拿來的錢。房東沒再對老王說什麼,不便於得罪混洋事的。可是張二這個傢伙不是好調貨,欠下兩個月的房租,還由著娘們拉舌頭扯簸箕,攆他搬家!張二嫂無論怎麼會說,也得補上倆月的房錢,趕快滾蛋!
張二搬走了,搬走的那天,他又喝得醉貓似的。張二嫂臭駡了房東一大陣。
等著看吧。看二妞能賣多少錢,看小王又娶個什麼樣的媳婦。什麼事呢!「文明」是孫子,還是那句!
仿生學的例子蝙蝠 在 Pang Ho-Cheung 彭浩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張生,謝謝你演活了我。
《火星實驗室》 余文樂:天生好皮囊,不意味著人生便輕巧
人們不常提他的心思和努力,他也習慣將這一切輕描淡寫地帶過,旺盛的好勝心和衝勁都被藏匿在一副無所謂的臉孔下。
演了17年電影的演員余文樂,因為“青年陳永仁”、“暖男張志明”被觀眾熟悉,但他覺得反派角色同樣有魅力。比如電影《蝙蝠俠》裡的小丑,一個沒有動機的反派,抱著“幹嘛那麼嚴肅”的人生信念,崇尚絕對的混亂、無序和虛無。
在電影《狂獸》中,余文樂就演了個徹頭徹尾的“反派”——黑幫漁民江貴成,信仰天后娘娘,相信金錢萬能,為此殺人越貨,最後抱著金子沉入水底。巨幅海報上,余文樂沉著臉,眼神凌厲,眉宇間透著狠勁。
談到江貴成,他說,哪有什麼正派反派之分,人人做事都有因可循。江貴成是為了討生存,要找飯吃。 “找飯吃沒錯啊,出發點沒錯,過程做錯了。”余文樂對火星試驗室說,某種意義上,江貴成是純粹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純粹。
2017年上映的另外兩部電影中,余文樂扮演的角色也有類似的特質。電影《悟空傳》和《一念無明》裡,余文樂分別扮演冷面二郎神楊戩和躁鬱症患者黃世東。他當“警察”當夠了,要找點新鮮感。
出道第二年他便接拍電影《無間道》,扮演陳永仁——梁朝偉的青年時期。戲份不多,卻被業內認定為“謝霆鋒最有力的競爭者”、“梁朝偉的接班人”。
未經歷從龍套到主角的漫長苦熬,就有了代表作,又是在港片落寞的年代,人人道他演藝生涯順利。
“順利嗎?我發現真的是……”余文樂側身轉向身邊的工作人員,緊皺眉頭,“為什麼每個人見到我都覺得我蠻順利的”。他脫掉牛仔外套,背過身,淡淡地說:“我拍了80多部戲了,多少人拍幾部就紅了。”
電影《一念無明》預算200萬港幣,拍攝16天。這個零片酬演出的角色讓余文樂首度入圍金像獎最佳男主角。該片導演黃進稱余文樂是被低估的演員,“如今終於讓人看到他的演技”。
“被低估”或許源於他那副永遠又酷又鬆弛的模樣,容易讓人以為一切來得輕巧。
“不喜歡交代自己”
黃進第一次見余文樂時,已經寫好了劇本。
余文樂正在香港佳隆片場拍攝《賭城風雲》,黃進從張家輝、曾國祥那兒得知,余文樂當天會有一點時間,便去了片場。趁著余文樂等戲的間隙,黃進跟他說了故事,留下劇本。
第二天,黃進就收到余文樂參演的回复。 “即使他很明白資金很少,甚至不一定能收到片酬,他還是很有興趣一起講好這個故事。我知道有幸運的地方,但很重要的是,他很愛這個故事。”黃進告訴火星試驗室。
因為電影《一念無明》,余文樂第一次走進香港的劏房,逼仄的走廊上密佈著十幾個房間,每個房間只有數平米,沒有洗手間。步入其中,余文樂立刻感覺到壓抑,心裡起了變化,很快融入電影的情緒中。
《一念無明》色調灰暗,將香港底層社會的生活現狀層次豐滿地表現出來。上映至今,余文樂不敢看第二遍。有時坐飛機,時間漫漫,想點開重看,想想又作罷,“太難受了”。當然,也有不想讓空姐覺得他自戀的緣故。
演員金燕玲對余文樂稱讚有加,自謙她和曾志偉在片中的戲份都有爆發的段落,並不困難,整部戲最難演的是余文樂。
有一場戲,黃世東聽到未婚妻在教會對他的控訴,情緒崩潰,衝進超市猛吃巧克力。 “其實當時他的角色情緒是爆炸的,但又想要去控制,不能隨意地發洩,所以他在表演中不能一味地'放',還要有'收',這讓我感觸非常深。”金燕玲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余文樂此前雖從未去過劏房,但從小在香港的鋼筋水泥中長大,也能感覺到壓力重重。他的童年並不愉快。父母忙著做生意,他跟姨媽住,每週六晚上站在姨媽家門口,眼巴巴等著父母接自己回家,星期天晚上再哭哭啼啼地被送過來。
他一早明白“揾食不易”的道理。父母為了讓哥哥出國唸書,將家裡的房子賣了。他不想增重家庭負擔,高中畢業便出來工作,發誓要把家裡賣掉的房子買回來。這個夢想不到30歲就實現了。
2016年,真人秀節目《我們相愛吧》中,余文樂和周冬雨坐纜車前往太平山頂。他說上一次坐纜車是和媽媽,那時他年幼,看著旁邊的房屋,問道:“為什麼人家的廚房都比我家大呢?旁邊怎麼會有樓的?長大了我要住這邊。”媽媽叫他別做夢了。
這個夢想,他長大後也實現了。他戴著墨鏡,伸手撓了撓耳背,不好意思地對周冬雨說,“男生都這樣。”
人們不常提到他的心思和努力,他也習慣將這一切輕描淡寫地帶過,旺盛的好勝心和衝勁都被藏匿在一副無所謂的臉孔下。
但與余文樂合作了“志明春嬌三部曲”的楊千嬅知道,余文樂很努力,私下會為拍攝做大量準備工作,閱讀資料,研究角色,分析人物性格、外形,連同生活細節,但在接受訪問或宣傳時,話卻很少。
楊千嬅說余文樂“先天多愁善感”,是一個“不喜歡交代自己”的人。 “他都是默默付出的,他在現場,你可以看得出他已經準備好來開工的,你會感受到他的認真。”楊千嬅告訴火星試驗室。
為了《悟空傳》20秒的出場鏡頭,余文樂閉關健身10個月。再說起這段經歷,他還是一副酷酷的模樣:“健身,完全是為了戲。”“結果?結果就是完成導演的要求。反正我也不是為了好看,導演要求,我答應了,我就做。”
但紀錄短片《余文樂的靈與肉》記下了過程的艱難。他的教練說他是“值得掌聲的人”,因為“全世界只有2%的人能堅持一次做完1000個俯臥撑”,余文樂是那2%。
成果背後是嚴苛的體能訓練,以及對糖分和澱粉的戒除。
晚餐只有6顆藍莓,他就撿起來一顆一顆慢慢吃,彷彿嚼久一點能帶來飽腹感;有一次,他練到快崩潰,忍不住偷吃了冰淇淋。紀錄片中,他笑著解釋自己當時流下的眼淚,“我不是哭,可能是太久沒有糖分了,眼淚不由自主就流出來了……”
“每個人的命都不一樣”
余文樂的演藝生涯有個足夠漂亮的開局。
他天生明星相,身高181厘米,五官精緻。編劇柏邦妮說他有“黑曜石一般的眼瞳”,香港作家林燕妮則誇讚他的眼睛“亮晶晶的像琉璃彈子”,林燕妮寫他,“在年輕男演員之中,二十四歲的余文樂是外形最好的一個”。
突出的外形讓他高中暑假時在尖沙咀環街大道上被星探發現,拉入演藝圈。
2001年,20出頭的余文樂有了首部電影作品《憂憂愁愁的走了》,海報上寫著“人氣偶像余文樂初登大銀幕之作”。同年,他去台灣拍攝偶像劇《愛情白皮書》,扮演氣質憂鬱但善解人意的男主角歐陽掛居。那是台灣偶像劇鼎盛的年代,他很快成為少女追捧的偶像。
天生好皮囊,出道就演男一號,余文樂的運氣好到讓人忌妒。但鮮少人知,他曾問老闆自己能不能退出演藝圈,他不想乾了。因為矚目的姐弟戀失敗,他從台灣拍完電視劇返港,一下飛機就被媒體層層圍住。看客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利用了藝人女友的名氣為自己鋪路。
“我明明待在家裡啥都沒做,天天都封面,每個禮拜都寫我什麼什麼,做錯了一些什麼。那時候覺得我幹嗎要這樣,我真的需要承擔這種壓力嗎?天天在哭,門都不敢出。”余文樂參加訪談節目時曾回憶,他下樓吃東西,必須把帽子拉低,不敢看對方的眼睛,走過街道,被人認出,就會被罵一通髒話。
演藝生涯看似平順,其實只是他對挫折避而不談。一直到2016年,在《我們相愛吧》中,他才說起在台灣拍戲的艱難。他那時不會講普通話,拿到劇本,抓著同劇組的彭于晏一邊拍戲一邊學,“他們睡覺,我還在拼劇本”。
出道第二年,余文樂接到了《無間道》。那時好萊塢影片進軍中國,港片已成頹勢。這部電影席捲了2003年香港金像獎,暫時挽救了下行的香港電影業。余文樂也真正聲名鵲起。他戲份不多,但青年時期的陳永仁被警校“開除”,踏出校門一回頭的畫面至今是影迷們的心頭好。
最初,余文樂並不是導演劉偉強心中的最佳人選,“你看看他,比梁朝偉高半個頭,怎麼演一個人”。但那次合作,余文樂給劉偉強留下好印象。他不懂演戲,就向劉偉強請教。劉偉強後來回憶,他讓余文樂去看梁朝偉怎麼演,“他真的在家裡看了100遍梁朝偉的演出”。
余文樂承認自己開局好,轉而又說打球打四節,開局漂亮並不決定最後的輸贏。他知道14年前的自己是特殊的例子,出道第二年就在大咖雲集的《無間道》中佔有一席之地。 “但是你拍《無間道》過後呢?”余文樂突然哈哈大笑,前俯後仰,像在自嘲,“有什麼啊”,聲音裡的笑意漸漸消失,“每個人的命都不一樣。 ”
“中間也吃過苦,中間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當你以為他要吐吐苦水,他卻話鋒一轉:“但是無所謂,好跟不好都是一個過程,沒有不好,也不覺得好有多好。”
說歸說,落差還是存在。 14年前他才22歲,一炮而紅,真以為從此星途順遂了,甚至立下30歲前拿影帝的豪言。 “以為飛了,結果一下子停機坪不行要回去,”他被自己的說法逗笑了,“所以那個時候不多想,就拍吧。”
“有些事不用一個晚上做完”
那就拍吧。
他非科班出生,就通過拍戲來學表演。他自嘲剛出道時演技爛,“你想有多爛,就有多爛”的那種,又跟媒體解釋,拍這麼多電影真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看到周潤發、梁朝偉這些前輩,年輕時也拍過很多電視劇、電影,想通過這樣的方式磨練自己的演技。
那時港片沒落,內地電影市場還沒起來,香港藝人處境尷尬,個個辛苦。他以股票做類比,股市行情好,人人買入,人人賺錢,行情一不行,眾人皆完蛋。為了給行內人製造工作機會,不少大咖主動湊錢拍戲。他雖有代表作,畢竟戲不多,又是新人,只能在家等。
於是,從男一號到只有一兩個鏡頭的小角色,他不挑,有得拍就拍、勤奮高產。最多的時候,余文樂一年拍9部電影。一天工作20小時,香港地方小,他得以在不同劇組間來回串場,曾連續一周沒進過家門。
甄子丹的《龍虎門》是余文樂的第一部功夫片。他小時候連架都沒打過,只能和同劇演員謝霆鋒一起,三更半夜在賓館拼命練習,“片子在橫店取景,橫店把我們悶壞了。坐車出去得六個小時,甄子丹很嚴很兇,不過我們兩個不怕死,打便打啦。”他撒嬌般地對林燕妮說。
余文樂一直很感謝當年的伯樂劉偉強。 2005年,劉偉強開拍《頭文字D》,余文樂加盟,與周杰倫相識;2010年,周杰倫拍攝《熊貓人》,給余文樂打電話,他立刻飛去客串;2012年,接到劉偉強一通電話後,他連自己演什麼都沒問,就答應出演《血滴子》。
《血滴子》中,余文樂是殺紅了眼的海都。他早就想演大反派,“從來不覺得自己帥,看著這張臉幾十年,甚至有點討厭,特別高興看到它被變成別的樣子”。導演彭浩翔告訴火星試驗室,余文樂不介意做臟造型,“他反而喜歡,整天喜歡一些沒有那麼乾淨、難看點的造型”。
余文樂總記得朋友告訴他的話:“你要記住,是你挑的這個工作,這個工作沒有挑你,你不要跟我說這個那個,你今天隨時可以放棄,無所謂。”
他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等同於“我要當演員是我的選擇”。 “就算余文樂告訴大家我不干了,你覺得明天有轉變嗎?這個演藝圈有改變嗎?不會的,無所謂的。但是,你自己有沒有所謂?那你有所謂的話,你就不要跟別人說很累,你不要給自己任何藉口。”
或許是因為這種勤奮又重義氣的性格,大導演們都青睞他,都願給他留個角色。但這難免給人留下缺乏個性的印象,雖眼熟,可除了《無間道》,再難說出余文樂塑造過的角色。
2006年,柏邦妮採訪余文樂,直言他角色多,但給人印象深刻的不多。當年的對手謝霆鋒憑藉《線人》問鼎金像獎影帝時,余文樂還在主流外兜兜轉轉。
他一度被媒體稱為“票房毒藥”,但他就能用那副又酷又鬆弛的模樣調侃自己:“周潤發也當過票房毒藥,那我應該是周潤發的接班人了”。
演多了酷酷的角色,余文樂開始嚮往“愛情小品”,想拍一些簡單、平和的故事,演一部真正打動人心的電影。他演過太多充滿激情的角色,心裡覺得累,“你要保持那個狀態很不容易……沒感覺了。我不想重複再演了。”
可是愛情小品難拿獎。他倒無所謂,觀眾喜歡就好。那個想在30歲前拿影帝的人開導自己:“說到底,你這麼年輕,不用這麼急著去拿獎。要不然以後還有什麼事情做啊。”
這句話很熟悉,像極了電影《志明與春嬌》中張志明的經典台詞“有些事不用一個晚上做完”。這部豆瓣評分8.0的愛情小品在2010年找到余文樂。他演張志明,標準的港男,20出頭的普通上班族,穿襯衫搭配針織衫、鬆鬆垮垮的牛仔褲,悶騷、永遠長不大,愛看美女,遇到喜歡的人會和對方聊,但又不太主動。
《無間道》8年後,余文樂終於有了新的代表作。余文樂告訴彭浩翔,他在過關的時候,工作人員對著他說:“張志明,你來北京拍照嗎?”
彭浩翔認為,觀眾將對角色的感情移植到演員身上,用角色名稱呼他,這是一個成功演員擁有的最重要的事。
余文樂也因此被與張志明劃上等號。在人們的猜想中,余文樂就是一個普通的、悶騷的、玩世不恭的港男。偏偏他恰好有著易於模仿的著裝風格和茫然的神情,儘管他多次辯解:“我不是張志明,我是在演張志明。”
張志明的原型其實是彭浩翔。
彭浩翔和余文樂都喜歡陶瓷,在片場經常聊起來。兩人躲在角落,手指在手機上劃動,津津有味地賞閱陶瓷照片,不時嘖嘖稱讚:“你看,做得多漂亮。”演春嬌的楊千嬅總以為他倆在翻看黃色照片,聊一些“鹹濕”之事。 “其實不是。我們真的在看陶瓷,但是她不相信。沒人相信我們兩個是在看這些東西,每個人都覺得‘你們兩個人躲在角落一定是在看黃色的東西’。”
形成自己的模樣
彭浩翔一早就認識余文樂。他客串過電影《憂憂愁愁的走了》,覺得余文樂不錯,一直想合作。後來在曼谷相遇,彭浩翔說起想拍的關於抽煙的戲,兩人一拍即合。但當時,他們對這部戲都沒有太大期望,純粹當作玩,誰知竟連拍三部。
拍到第三部,彭浩翔、余文樂與楊千嬅三人關係已經很親密。彭浩翔感覺拍攝現場不像工作,反倒像“有人給你錢,讓你們在這裡玩”。
這種默契感很重要。志明與春嬌系列,精彩之處不在於轟轟烈烈、死去活來的愛情故事,而是“踏實的感覺”。楊千嬅說,踏實就是“不用說很多話,從大家的眼神和生活的動態中都能看得出的那種親密關係”。拍戲過程中,她和余文樂互相過招、拉扯,雙方都能猜中對方的反應,“我相信這個就叫做默契”。
彭浩翔有時會突然發現,余文樂比他更了解自己。有一次,余文樂認為彭浩翔設計的某句對白有問題,彭浩翔說:“你不要跟我爭呀,張志明的原型就是我呢。”
余文樂反駁:“你平常不是這樣講話的。”他學著彭浩翔的樣子演了一遍,現場包括彭浩翔太太在內的所有人都覺得余文樂演得比較“彭浩翔”。彭浩翔於是按照余文樂的方式修改了台詞。
還有一場戲,余文樂建議楊千嬅換別的衣服。楊千嬅不解:“是不好看麼?”余文樂告訴她,不是不好看,而是在這場戲中,從男人的角度看,女生應該以另外的模樣走出來。 “他不僅僅關注自己的部分,還關注對手。作為一個對手,他挺好的,他不是盲目跟隨著劇本的流程,他會很靈活,去把角色的立體部分抓緊。”楊千嬅告訴火星試驗室。
志明與春嬌系列拍了8年,貫穿了余文樂迄今為止的大半個演藝生涯。余文樂也由“比較少年”的人成長為成熟的男人。彭浩翔發現,每拍一部,余文樂的演技都明顯比上一部成熟,他的表演越來越內斂、生活化。
“內斂”的演技在黃世東一角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拍攝時,余文樂與黃進達成共識,這部戲必須“很小心地處理”。拍的人謹慎,余文樂演得也謹慎。他不將黃世東當作病人,而是演成一個敏感的人。
余文樂告訴黃進,他不想消費病人,不願將角色塑造成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典型——瘋狂的、誇張的。 “不應該這樣,因為你在講事情,你不應該誇大這個事情”,余文樂說香港電影過去喜歡誇大“笑果”,比如車都翻了,或者人被挨了100槍都不死,“那個是電影世界。但這次我是拍一個事情,它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不多不少。”
黃進眼中,余文樂是個很有“香港味道”的演員,望著他,“會覺得他很有經歷,會覺得他和大家一樣,在這個城市裡有他的生活、他生活的掙扎,不會覺得他是一個完全架空了的、完全離地的明星。”
而彭浩翔眼中的余文樂是天真與世故的結合體,“成熟中帶點衝動”。 “他很混雜的,他有時候很小孩,有時候又很成年人。他做生意的時候很成年人,在現場的時候又會玩得跟大小孩一樣。”
生活氣息與過往經歷將他變成了一個更好的演員。
30歲前,他對媒體說,那時的自己還沒形成自己的模樣。他知道身為男人,尤其是演員,除了天生資質,還得有後天經驗加持,才能形成自己的獨特氣質。
在36歲生日即將到來前,他還在找尋這種氣質,他告訴火星試驗室,“我永遠都覺得還沒形成(自己的模樣)。”
楊千嬅卻說,余文樂肯定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模樣的人。 “他挺了解自己的”,但有些人,太了解自己,卻不太能馬上接受自己的所有,得從人生累積經驗中慢慢對自己坦白、接受自己。
她樂於見到余文樂的變化,並從他的作品中看到了成熟,“《一念無明》、《悟空傳》、《狂獸》裡面的他,都是不一樣,可塑性很高,內心層次也是豐富了,那個就是最好的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