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號《Yoho!潮流誌》的BGM電影與配樂專題別册,有我寫的一篇《Soundtracks of My Life:電影音樂與多愁善感的人生》。
由於我的字數超額,刊出的版本是被編輯edit過。現放上足本:
5月號《Yoho!潮流誌》的BGM電影與配樂專題別册,有我寫的一篇《Soundtracks of My Life:電影音樂與多愁善感的人生》。
由於我的字數超額,刊出的版本是被編輯edit過。現放上足本:
六年前,我忽然心血來潮在音樂串流服務平台Spotify上開了一個名為《Soundtracks of My Life》的歌單,把一直叫我縈繞心頭、伴隨著我成長的電影配樂曲目紀錄下來,編輯成一個playlist以作分享。
王家衛在電影《2046》裡帶出:「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而在選輯這個電影配樂歌單的過程中,我也發覺我對電影音樂的記憶也都是潮濕的。畢竟我所喜歡的電影音樂,都差不多全是屬於多愁善感的樂曲。把這些樂曲編製成歌單,交織出來是那麼賦予生活感的moody配樂。正因為我是相當多愁善感的人。
想起那個用卡式帶輯歌的80年代,我也曾自製電影音樂mixtape合輯。在那個年少輕狂(而時間又多的是)的時代,我就是戴上耳機帶著這些自家輯錄的電影音樂卡式帶作隨身聽,獨個兒漫無目的地游走香港街頭,或乘坐渡海小輪與電車,甚至坐船到離島去,年輕的我就是可以這樣閒情逸致地度過大半天,而目的就是通過從隨身聽傳來的配樂作品來為平凡的生活營造「電影感」氛圍,冷眼看世界;一下子自己也彷彿成為電影的主角,行步路也充滿cinematic的感覺,說來這是一件相年少浪漫的事情。
從用卡式帶選輯電影音樂合輯,到用音樂串流平台弄了個《Soundtracks of My Life》歌單,忽然讓我重拾一份20多年前的情懷。而我又真的會帶著這個串流歌單用手機隨身聽,漫步城市街頭,或坐上渡海小輪與電車,來感受一下箇中的生活電影感,感覺相當良好。原來40來歲的我仍有這份浪漫。而分別在於串流歌單已沒有卡式帶的時間限制,而可以一播便數小時而來。
我們那一代的文藝青年,要是喜歡音樂而又喜歡電影的,那怎會對電影配樂沒有興趣呢?大家對聽電影原聲專輯亦情有獨鍾,在自家的唱片收藏當中,電影原聲專輯亦得以佔據一席位;從電影院看過一齣叫人深刻不已的電影,然後都會跑到唱片店看看有沒有出版電影原聲專輯(那是沒有互聯網資訊的年代),重點是電影所帶來都是高質的音樂,同時亦是大家試圖通過聆聽其電影配樂,來回味電影的點滴情味。
所以當時我們一眾文青樂迷走在一起談論與交流音樂心得,電影配樂/電影原聲專輯是常涉及的話題心得。那些年要是你說沒有聽過日本音樂教授坂本龍一為大島渚的1983年電影《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帶來的電影原聲專輯,那定會被視為不入流;法國音樂家Gabriel Yared為Jean-Jacques Beineix的1986年電影《Betty Blue》帶來的原聲配樂專輯已不知陪伴了我們幾多個仲夏夜晚上;Wim Wenders的1987年電影《Wings of Desire》原聲專輯不獨是聽Jürgen Knieper的配樂,還有Nick Cave & the Bad Seeds、Crime & the City Solution、Minimal Compact的歌曲;Derek Jarman的1987年電影《The Last Of England》原聲專輯裡叫我最印象深刻的並非Simon Fisher Turner的配樂,而是闇黑女聲Diamanda Galás的兩首曲目;坂本龍一與David Byrne(Talking Heads主腦)以及中國作曲家蘇聰聯袂為Bernardo Bertolucci的1987年電影《The Last Emperor》出版的電影原聲專輯更叫我聽得滾瓜爛熟;Giuseppe Tornatore的1988年電影《Cinema Paradiso》單聽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的原聲配樂專輯已經觸動心靈不已。
當然,我就是連David Lynch的1977年首齣長片《Eraserhead》那些闇黑、詭異、冷冽、驚悚得令人不安的氛圍之配樂與環境聲響也聽得津津有味,誰叫我亦喜歡實驗音樂;然後因為找到由I.R.S. Records發行的電影原聲專輯而樂上半天,終於可以在家重播由Peter Ivers作曲、Lynch作詞的幽靈女聲鬼魅ballad曲目〈In Heaven〉。
電影與音樂的關係,這樣叫我們津津樂道的,正是電影導演與配樂作曲家的緊密合作——從前,大家都會說某某音樂家是某某導演的御用配樂創作人。所謂的「御用」,還不過是影迷樂迷們一廂情願的說法,其實只是泛指音樂家與導演在某個時期的合作無間;即使不是一生一世,但彼此間已產生出音樂與影像猶如細水長流的微妙關係。
比如波蘭音樂家Krzysztof Komeda與波蘭導演Roman Polanski,德國樂團Popol Vuh與德國導演Werner Herzog,美國音樂家Angelo Badalamenti與美國導演David Lynch,英國作曲家Michael Nyman與英國導演Peter Greenaway,英國音樂人Simon Fisher Turner與英國導演Derek Jarman,波蘭音樂家Zbigniew Preisner與波蘭導演Krzysztof Kieślowski。說到近年,那可數到英倫天團Radiohead結他兼鍵琴手Jonny Greenwood跟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的合作關係。
電影與音樂之間的微妙關係,也可以推說到電影本身對其音樂的推波助瀾作用。於是,我們因為Roman Polanski電影而認識Krzysztof Komeda,因為David Lynch電影而認識Angelo Badalamenti,因為《Betty Blue》而認識Gabriel Yared,因為Derek Jarman電影而認識Simon Fisher Turner。更因為Peter Greenaway電影而知道Michael Nyman不獨是一位簡約主義作曲家那麼簡單(音樂理論家出身的他是由他創立”minimal music”音樂學派),而後來更因為Krzysztof Kieślowskii電影而叫我對Zbigniew Preisner在《Dekalog》、《Europa Europa》及《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的配樂趨之若鶩,讓我一口氣找到回這幾張電影配樂專輯。
在多年來,我們見證到好幾位來自另類音樂界的名字,都得以成為配樂界的巨匠。如澳大利亞工業實驗樂團SPK的主腦Graeme Revell,抑或前英國另類搖滾樂團Pop Will Eat Itself主腦Clint Mansell,還有來自實驗音樂廠牌Touch(然後轉投獨立名廠4AD)的冰島雷克雅未克avant-garde音樂家Jóhann Jóhannsson(1969 – 2018),大家皆看著他們躋身為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音樂家,進軍好萊塢大展拳腳。
想起我在年輕時追聽60年代末/70年代的progressive前衛音樂,也發覺有不少經典名字都有涉及電影音樂範疇。電子音樂先鋒Wendy Carlos(本名Walter Carlos)為Stanley Kubrick的1970年電影《A Clockwork Orange》打造配樂已是一個典故;德國krautrock界名字除了上述跟Werner Herzog合作無間的Popol Vuh外,krautrock宗師樂團Can在1970年出版的《Soundtracks》專輯結集了他們為《Deadlock》、《Cream – Schwabing Report》、《Mädchen... nur mit Gewalt》、《Deep End》、《Ein großer graublauer Vogel》等德國電影所灌錄的音樂,電音老祖樂團Tangerine Dream自為William Friedkin的1977年電影《Sorcerer》創作配樂開始他們也甚活躍著電影音樂界;希臘progressive電子音樂家Vangelis早已是人們眼中的電影配樂大師,但我最喜歡他的配樂專輯不是著名的《Chariots of Fire》、 《Antarctica》或《Blade Runner》,而是早年他為Frédéric Rossif的電視紀錄片《L'Apocalypse des animaux》所帶來的配樂;義大利導演Dario Argento的1977年靈異恐怖片電影《Suspiria》由意大利progressive rock樂隊Goblin操刀配樂(Luca Guadagnino重拍的新版則由Radiohead靈魂人物Thom Yorke包辦音樂)。當然更少不了要說到英國迷幻前衛搖滾天團Pink Floyd,其1969年專輯《More》及1972年專輯《Obscured by Clouds》是分別來自樂隊為瑞士導演Barbet Schroeder的兩齣迷幻電影《More》和《La Vallée》所包辦的配樂與歌曲,而他們為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1970年迷幻電影《Zabriskie Point》創作的音樂亦同樣叫樂迷津津樂道。
對電影音樂更深層次的體驗,就是看電影的現場配樂演出。有幸在1994年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看過美國簡約主義作曲家Philip Glass及其樂團為Godfrey Reggio電影《Koyaanisqatsi》及《Powaqqatsi》(「Qatsi三部曲」之二)的放映作現場音樂演奏,相當之懾人心魄、蕩氣迴腸的影音體驗,精采得沒話說。到2001年我又看過Glass為1931年經典黑白電影《吸血殭屍》重新譜上音樂作現場配樂演出,由Kronus Quartet演奏。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永安的心情二胡 YungAn's Erhu Fantas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FateZero #フェイトゼロ #二胡 Fate/Zero-Grief 二胡版 by 永安 (Erhu Cover by YungAn) ■ Off Vocal: https://youtu.be/Yek2vV81OPM 《Fate/Zero》(フェイト/ゼロ、命運/零話),是一部2006年...
「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袁智聰 Yuen Chi-Chu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齊柏林的飛閱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李瀅瀅 Ying Ying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永安的心情二胡 YungAn's Erhu Fantas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徐佳瑩 LaL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徐佳瑩 LaL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一生一世Forever and Ever FULL OST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一生一世》OST:顏人中《定格》情深意濃動聽悅耳| 愛奇藝 的評價
- 關於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給你給我To You and To Me 一生一世ost 特邀授權插曲 的評價
- 關於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一生一世ost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求薦] 好聽的陸劇原聲帶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齊柏林的飛閱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次看完文茜姐的文章,總是熱淚盈眶,雖然人們常說人在情在,但齊大哥身邊的良師益友總是默默關心著我們,也持續用自己的方式關心台灣、守護台灣。
齊柏林基金會出版2019年年曆,已在博客來書店預售。
他生前的好友萬冠麗董事長問我需要捐贈多少給兒童骨肉瘤癌症基金會?多少給麥當勞叔叔罕見疾病患者之家?
然後我偶然看到了去年他墜機事件後,我寫的一篇文章,部分登於天下雜誌:其中一段,再次閲讀,我即使身為作者也感慨萬千,摘錄一小段,及其後全文,才一年又四個月,您,是否已經遺忘?
*他開始著手拍攝「看見台灣二」;他反省為什麼之前電影引起那麼大迴響,可是某些污染依然延續?政府依然沒有作為?
他的答案不只是簡單的批判。經過一些個人獨特的經歷,他開始深思一個從小不熟悉的事情:「仇恨」。
齊柏林發現由於各種政治符號對立的仇恨,台灣在各方面皆躊躇不前。
「仇恨」的情緒成為所有議題的前提,也消耗社會多數的能量。
當他參與反核時,某些老同事認定他變了!
當他飛行空拍霧霾,差一點撞上台中火力發電廠煙囪時,他發現那些反核的環保同志,許多不見了,他形影孤單。
齊柏林自認學識淺薄,專業不足。他擅長的工作是空拍,不顧命,不要錢,空拍了現象,引起共鳴後,交由專家、政府就可以解決問題。
可是「看見台灣」放映後,是一連串的政治抗爭,選舉……一一登台,政黨忙著選舉、奪權,專家也忙著參予政治光環的爭奪。
於是他給自己下一個使命,「看見台灣二」,拍一個島嶼移民的過程;從印尼、馬來西亞、婆羅洲到台灣、到日本、到紐西蘭……從唐山過台灣……從戰亂遷徙台灣……然後在大海大洋中彼此對峙。
可是「我們」呼吸相同的霧霾,並且「我們」一起砍伐地球的樹林。
不需翻譯的「唐吉軻德」,省了出征的朗誦詩曲,齊柏林又開始他背負龐大債務的使命之旅。
為了拍攝原住民先祖獨木舟跨洋移民的畫面,他需要更高階的陀螺儀。原本「看見台灣一」的陀螺儀可以拍山、海浪,可是拍不出渡船划槳細膩的粒子,也拍不清楚「霧霾」。
國際上市面的高空攝影機已經走向8K,他買不起。齊柏林咬牙,再投資兩千多萬,買了四K陀螺儀。
他告訴我這個決定時,充滿了信心,也認為在下一部影片中,他可幫台灣「把愛找回來」,那怕一點點,然後關注我們持續惡化的環境議題。
齊柏林認為這是他在前部電影中,未完成的使命。你相信嗎?就在他做這個決定之後沒有多久,陪同他航拍最久的飛行官陳秀明剛剛因飛機墜落死亡。他很哀痛,但完全沒有任何停止腳步的念頭。⋯⋯
那台斥資數千萬讓他又背負龐大債務的陀螺儀,這一回跟著他飛機失事,一起墜毀。一同墜毀的還有他未完成的夢,以及我們這個社會未恨完的恨,未吸完的霧霾,未停止的政治撕裂。⋯⋯
《天使的獨白》寫於2017/7/15
他不只是大地的守護者,他是天使。用搏命只為了告訴土地上的人,家園之美,家園之殘破。他知道,「死神」站在他後面,緊盯著他,從未真正離開;但「使命感」,三個簡易的中文字,始終支撐著他。長達二十五年,近八千多個日子,幾位陪同他航拍的飛行員,一一墜落;包括和他一起拍攝「看見台灣」的飛行員陳秀明,已在二○一五年十一月廿二日身亡。然而土地守護者的使命催促著他,使他克服恐懼,忘却死亡,持續飛翔。
直到某一個炙熱的中午,當天萬里晴空,雲朵那麼輕柔,大地上沒有人意識之後躲藏的危險;齊柏林先在池上鄉廟裡燒了一炷香,祈福一切平安,然後飛上天空,紀錄熟悉的土地,近在咫尺的「死亡之神」這次擄獲了他,天使,終於墜落了。
熊熊烈火燒起,在他死亡前後,飛機失去動力、摔落、爆炸,燃燒一切使命、遺憾、恐懼、對家人的眷戀……都結束了。
齊柏林的「鄉愁」不是一首歌頌土地的詩或者歌曲,朗唱完了,了事。他離世之後,我走入了他的家門,見著了他的父母,才真正意識他謙沖而害羞的表情,急促而堅定的理想,在這個仇恨、扭曲、慾望無止盡的時代,多麼崇高,多麼偉大,多麼孤獨,又多麼純淨。
齊柏林的家在木柵某一個滿是綠意包圍的老公寓裡;這裡住著幾位他的人生摯愛,爸爸、媽媽、妹妹、兒子、女兒、妻子……。
家門口還貼著紅色的春聯:「積善為德」,代表這個小人物家庭的教養。大門推入,不到三坪小院,齊柏林為爸媽築了一個簡易人工小池子,幾隻錦鯉,水池上方兩個玻璃箱子,齊伯伯說:「這都是小柏林動手弄的。」
享受,不一定得榮華,齊家安貧、樂道、積善、自足。我站池邊想起齊柏林曾傳給我的照片,魚兒對著我張大口,可能餓了一段日子,也可能已經習慣和人親密相處。魚池旁一小塊砂地,不到半個塌塌米,據說曾是齊柏林從河邊帶回來養育、也孵育烏龜的地方。這個烏龜事件一年前在齊柏林「成名」後,曾上了某報頭版頭條,標題痛批齊柏林「賴老父」、「假環保」。齊媽媽已經七十八歲了,即使齊柏林走了,她仍委屈地對我說:「烏龜」真的是齊伯伯夫妻約三十年前木柵爬山時撿回來,不是刻意的;後來在家堆沙丘,自然孵育更多小烏龜。報紙罵完柏林,又有人告發,某日家裡來了幾名壯漢把烏龜帶走,柏林年邁的父親,還被檢察官傳喚偵訊兩次。一生沒看過這種陣仗,齊老心想兒子到底惹了什麼禍?後來齊柏林回家知道此事,傷心好久,他真的不知道這些品種是保育類,才會大意貼臉書上;但讓他真正傷心的不是挨罵,而是他知道自己家孵育的烏龜,沒有野生能力,一但放生,鐵定活不了;他心疼那些烏龜的下場,自語:「我好像得罪了很多人。」
我試圖告訴齊媽媽,媒體環境的扭曲,一切已經過去;然後拍拍齊媽媽的肩膀,她放聲大哭,抱著我,不停地問:「為什麼?為什麼?我那麼乖的孩子為什麼走得這樣可憐?」
齊伯伯是河南安陽人,今年八十六歲。十七歲時國破山河碎,家裡鬧飢荒被迫從軍,來了台灣,之後就是你我最孰悉的老兵。退伍之後,由於他積極努力的工作態度,使他謀得榮工處司機的工作,直到退休。齊伯伯一生從未哀怨自己的人生,他慶幸自己還討得到老婆,有個安家處,有孝順乖巧的兒女。他的同袍,那些孤苦的老兵,沒處去時,就來齊家住上一段時間。齊維新沒讀什麼經典大書,却懂得把人生的逆境擱下來,慶幸自己沒在戰亂中死於戰壕,更慶幸自己退伍後還有個司機的工作。
他,像一個修行許久的高僧。「小柏林」長大開始賺錢養家之後,齊伯伯惟一的嗜好就是泡茶和登山;其他無欲也無求。
齊媽媽本姓江,彰化員林人,嫁給齊伯伯以後,為了貼補家用,一個人勤奮地做三份工作。清晨到菜市場賣滷菜,接著到工廠廚房幫傭做飯,晚上趕著夜市擺地攤賣成衣。
在這片熙來攘往的土地上,他們的世界沒有怨、沒有恨,甚至沒有「壞人」;齊媽媽從未期盼榮華富貴,只盼一家平安。即使齊柏林成名之後,她從未想向兒子要什麼,只擔心怎麼兒子還是穿著一身破洞的內衣。
齊媽媽哭著說:「我沒有看過這麼乖的孩子,從小貼心父母辛勞,自己做飯照顧妹妹……」,接著指了家裡幾乎每一樣擺設,漂流木茶几、椅子、色澤溫潤的泡茶盤、牆上的字畫,……點點滴滴,都是齊柏林為父母張羅的,到處都是「孝順小柏林」的影子。
我和齊伯伯談話時,齊伯母恍神地走到窗前,望著窗外搖動的樹影,駝著背,我知道她還在盼,盼一切只是夢一場,那個永遠滿面笑容的兒子,會再踏入家門……。
人生頭一次,她質疑,命運為什麼這麼不公平?
她站了許久,沒有人捨得叫醒她,讓她墜入盼望吧!這比殘忍的現實好多了。
齊伯伯和我開始談起一些往事,齊伯林常回家告訴父母,他遇見我之後的點滴之事,包括我主持的電視廣播節目如何幫助他一路圓夢等……,齊伯伯說的愈感激,我愈慚愧。我曾經以為自己二十多歲在戒嚴時代,為民主「犧牲」;曾經以為在一片污穢的政壇中自己「不收任何政治獻金」很清高……
如今在這一家人面前,我自形慚穢。這個老公寓,如此狹小,如此近乎家徒四壁;而它裝了滿滿的愛、崇高無比的理想。
我無能說什麼,只好慢慢地告訴齊伯伯:「死有輕如鴻毛,重於泰山;柏林遺憾地沒有完成他下一個理想,但是謝謝他們教養也奉獻了柏林,讓這個社會因齊柏林而有所不同。」
齊伯伯沉默了一會兒,自言自語重複這句話:「死有重於泰山,輕如鴻毛」。近八十六歲的他,當下停住淚水,若有所思。
我告訴齊家二老,齊柏林教導了我們當代的人,什麼叫「犧牲」;什麼叫真正的「理想」;什麼叫「神聖的行動」。
真正的理想,是謙卑地不感覺自己犧牲,不在乎任何外界的嘲諷,也不迷失於一時的掌聲。
此時齊媽媽突然轉過身來,對我說:「我本來什麼都想給他,所以當他談著莫拉克風災,接著要抵押房子時,我就把地契給了他,我也聽不懂他到底想做什麼,本來還求他不要做這麼危險的工作,老聽他說那個夥伴又摔死了……但他說只有空拍影片,大家才會有感覺。他那麼堅持,我就什麼都依他!」說完放聲大哭……。
齊媽媽已經七十八歲了,有心臟病、有糖尿病、有高血壓……,這些事她已毫不在意。柏林走當天,她昏倒一回;迎靈那天,又昏倒一次。她小聲地怕女兒聽見,對我說:「我本來想和他爸爸也一起走了……。」
自齊柏林走後,她已長期失眠,夜裡未曾退却的兒子形影使她無法成眠,有時候怕吵到老伴,自己跑到廁所放聲大哭;白天看到孫子孫女,又告訴自己要堅強……她日日體悟生命之死,不是自己,是疼愛兒子的墜落。她不敢看兒子的遺體,對齊家那不是送行。死亡不是儀式,不是影子,她心愛的兒子躺在殯儀館,包裹著層層紗布,屍體面目已無法辨認,如古老的木乃伊,皮膚透露著焦黑……。
這個小屋孕育了齊柏林理想的搖籃,母親給他永遠溫暖的懷抱,父親教他愛大自然,教他惜福,教他感恩。他也相信那首歌曲「美麗島」,「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婆娑無邊的太平洋……照耀著高山和田園……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對他而言,這不是一首民歌,一首抗爭的歌曲,是人們應該以生相許,相信而保護的山林田園。
「看見台灣」票房大成功後,齊柏林沒有被隨之而來的名聲、金錢、金馬獎沖昏了頭。有一段時間我不太和他聯繫,因為我從過去的負面經驗感受到人性的變化,如果一個朋友成功了,你頂好離地遠一點。一方面我的工作角色已經完成,一個優秀的人終於被看到;一方面我相信沒有幾個人逃得出名聲與掌聲的迷醉,我與他必要的距離,對彼此都好。
結果齊柏林的反應是「傷心」。他不知道為何昔日尊敬的「姐姐」般人物,突然消失。我缺席了「看見台灣」的首映會、慶功宴、座談會……除了有一次請「世界周報」的團隊到南投山上,幫忙包車包電影場,把片尾那群爬上玉山的原聲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從南投山上帶到台中看電影,觀賞「看見台灣」並且在電影中看見自己。我告訴齊柏林,他可能忙昏了,那些孩子差一點沒有機會在電影院看到自己演出的影片。
直到二○一五年十一月梁皆得導演花了二十年拍攝的「老鷹想飛」準備上映,我在試片間又碰到齊柏林,已經一年沒有連絡了,他頓時好高興和我互相擊掌。我想幫梁導演的忙,讓更多人看見他為了訴說「環境」、「農藥傷害」的紀錄片散盡家財的感人過程。此時我向齊柏林開口,「你願意和梁導一起上中天的青年論壇嗎?」齊柏林連一秒鐘猶豫都沒有,立即回答:「我太高興了!以前我做什麼事都要靠別人幫忙,現在我終於可以幫助別人了!」
過去這一年多,他開始著手拍攝「看見台灣二」;他反省為什麼之前電影引起那麼大迴響,可是某些污染依然延續?政府依然沒有作為?
他的答案不只是簡單的批判。經過一些個人獨特的經歷,他開始深思一個從小不熟悉的事情:「仇恨」。齊柏林發現由於各種政治符號對立的仇恨,台灣在各方面皆躊躇不前。「仇恨」的情緒成為所有議題的前提,也消耗社會多數的能量。當他參與反核時,某些老同事認定他變了;當他飛行空拍霧霾,差一點撞上台中火力發電廠煙囪時,他發現那些反核的環保同志,許多不見了,他形影孤單。齊柏林自認學識淺薄,專業不足。他擅長的工作是空拍,不顧命,不要錢,空拍了現象,引起共鳴後,交由專家、政府就可以解決問題。可是「看見台灣」放映後,是一連串的政治抗爭,選舉……一一登台,政黨忙著選舉、奪權,專家也忙著參予政治光環的爭奪。
於是他給自己下一個使命,「看見台灣二」,拍一個島嶼移民的過程;從印尼、馬來西亞、婆羅洲到台灣、到日本、到紐西蘭……從唐山過台灣……從戰亂遷徙台灣……然後在大海大洋彼此的對峙中,「我們」呼吸相同的霧霾,「我們」砍伐地球的樹林。
不需翻譯的「唐吉軻德」,省了出征的朗誦詩曲,齊柏林又開始他背負龐大債務的使命之旅。為了拍攝原住民先祖獨木舟跨洋移民的畫面,他需要更高階的陀螺儀。原本「看見台灣一」的陀螺儀可以拍山、海浪,可是拍不出渡船划槳細膩的粒子,也拍不清楚霧霾。國際上市面的高空攝影機已經走向8K,他買不起。齊柏林咬牙,再投資兩千多萬,買了四K陀螺儀。他告訴我這個決定時,充滿了信心,也認為在下一部影片中,他可幫台灣「把愛找回來」,那怕一點點,然後關注我們持續惡化的環境議題。
齊柏林認為這是他在前部電影中,未完成的使命。你相信嗎?就在他做這個決定之後沒有多久,陪同他航拍最久的陳秀明剛剛因飛機墜落死亡。他很哀痛,但完全沒有任何停止腳步的念頭。
那台斥資數千萬讓他又背負龐大債務的陀螺儀,這一回跟著他飛機失事,一起墜毀。一同墜毀的還有他未完成的夢,以及我們這個社會未恨完的恨,未吸完的霧霾,未停止的政治撕裂。
天使走了,遺留老父老母;天使走了,遺留持續破壞土地的我們;天使走了,我們再也沒有「第二個齊柏林」。
齊柏林走的當天晚上,我鼓起勇氣重看「看見台灣」。循他的眼,經過城市經過殘破經過聖壇般的美麗山河;循他的路,鏡頭穿過開發和墜落的寓言;循他的手,所有的大樓如同腐地拔起的虛假宮殿。他的鏡頭那麼哀愁,又那麼美;他的心那麼善良又那麼珍貴;他的離去對我是那麼痛楚,如砸碎了所有眼前的風景。
他以死亡,讓我醒悟,那些震撼的影片、照片,從來不只是傷山污河,是他與死神交換送給我們的禮物。
他以死亡,告訴我們那些畫面,一點也不「便宜」;那是他以溫暖的聲語,置生死於度外,搏命留給我們的警告。
離開齊家前,齊媽媽又對,咕:「他一直都知道危險,……我的小柏林,也一直很害怕……」。--
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李瀅瀅 Ying Ying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摘自內文)
他不只是大地的守護者,他是天使。用搏命只為了告訴土地上的人,家園之美,家園之殘破。
他反省為什麼之前電影引起那麼大迴響,可是某些污染依然延續?政府依然沒有作為?
齊柏林發現由於各種政治符號對立的仇恨,台灣在各方面皆躊躇不前。「仇恨」的情緒成為所有議題的前提,也消耗社會多數的能量。
天使走了,遺留持續破壞土地的我們;天使走了,我們再也沒有「第二個齊柏林」。
他以死亡,讓我醒悟,那些震撼的影片、照片,從來不只是傷山污河,是他與死神交換送給我們的禮物。
他以死亡,告訴我們那些畫面,一點也不「便宜」;那是他以溫暖的聲語,置生死於度外,搏命留給我們的警告。
#瀅瀅看世界 #讓愛流動
齊柏林基金會出版2019年年曆,已在博客來書店預售。
他生前的好友萬冠麗董事長問我需要捐贈多少給兒童骨肉瘤癌症基金會?多少給麥當勞叔叔罕見疾病患者之家?
然後我偶然看到了去年他墜機事件後,我寫的一篇文章,部分登於天下雜誌:其中一段,再次閲讀,我即使身為作者也感慨萬千,摘錄一小段,及其後全文,才一年又四個月,您,是否已經遺忘?
*他開始著手拍攝「看見台灣二」;他反省為什麼之前電影引起那麼大迴響,可是某些污染依然延續?政府依然沒有作為?
他的答案不只是簡單的批判。經過一些個人獨特的經歷,他開始深思一個從小不熟悉的事情:「仇恨」。
齊柏林發現由於各種政治符號對立的仇恨,台灣在各方面皆躊躇不前。
「仇恨」的情緒成為所有議題的前提,也消耗社會多數的能量。
當他參與反核時,某些老同事認定他變了!
當他飛行空拍霧霾,差一點撞上台中火力發電廠煙囪時,他發現那些反核的環保同志,許多不見了,他形影孤單。
齊柏林自認學識淺薄,專業不足。他擅長的工作是空拍,不顧命,不要錢,空拍了現象,引起共鳴後,交由專家、政府就可以解決問題。
可是「看見台灣」放映後,是一連串的政治抗爭,選舉……一一登台,政黨忙著選舉、奪權,專家也忙著參予政治光環的爭奪。
於是他給自己下一個使命,「看見台灣二」,拍一個島嶼移民的過程;從印尼、馬來西亞、婆羅洲到台灣、到日本、到紐西蘭……從唐山過台灣……從戰亂遷徙台灣……然後在大海大洋中彼此對峙。
可是「我們」呼吸相同的霧霾,並且「我們」一起砍伐地球的樹林。
不需翻譯的「唐吉軻德」,省了出征的朗誦詩曲,齊柏林又開始他背負龐大債務的使命之旅。
為了拍攝原住民先祖獨木舟跨洋移民的畫面,他需要更高階的陀螺儀。原本「看見台灣一」的陀螺儀可以拍山、海浪,可是拍不出渡船划槳細膩的粒子,也拍不清楚「霧霾」。
國際上市面的高空攝影機已經走向8K,他買不起。齊柏林咬牙,再投資兩千多萬,買了四K陀螺儀。
他告訴我這個決定時,充滿了信心,也認為在下一部影片中,他可幫台灣「把愛找回來」,那怕一點點,然後關注我們持續惡化的環境議題。
齊柏林認為這是他在前部電影中,未完成的使命。你相信嗎?就在他做這個決定之後沒有多久,陪同他航拍最久的飛行官陳秀明剛剛因飛機墜落死亡。他很哀痛,但完全沒有任何停止腳步的念頭。⋯⋯
那台斥資數千萬讓他又背負龐大債務的陀螺儀,這一回跟著他飛機失事,一起墜毀。一同墜毀的還有他未完成的夢,以及我們這個社會未恨完的恨,未吸完的霧霾,未停止的政治撕裂。⋯⋯
《天使的獨白》寫於2017/7/15
他不只是大地的守護者,他是天使。用搏命只為了告訴土地上的人,家園之美,家園之殘破。他知道,「死神」站在他後面,緊盯著他,從未真正離開;但「使命感」,三個簡易的中文字,始終支撐著他。長達二十五年,近八千多個日子,幾位陪同他航拍的飛行員,一一墜落;包括和他一起拍攝「看見台灣」的飛行員陳秀明,已在二○一五年十一月廿二日身亡。然而土地守護者的使命催促著他,使他克服恐懼,忘却死亡,持續飛翔。
直到某一個炙熱的中午,當天萬里晴空,雲朵那麼輕柔,大地上沒有人意識之後躲藏的危險;齊柏林先在池上鄉廟裡燒了一炷香,祈福一切平安,然後飛上天空,紀錄熟悉的土地,近在咫尺的「死亡之神」這次擄獲了他,天使,終於墜落了。
熊熊烈火燒起,在他死亡前後,飛機失去動力、摔落、爆炸,燃燒一切使命、遺憾、恐懼、對家人的眷戀……都結束了。
齊柏林的「鄉愁」不是一首歌頌土地的詩或者歌曲,朗唱完了,了事。他離世之後,我走入了他的家門,見著了他的父母,才真正意識他謙沖而害羞的表情,急促而堅定的理想,在這個仇恨、扭曲、慾望無止盡的時代,多麼崇高,多麼偉大,多麼孤獨,又多麼純淨。
齊柏林的家在木柵某一個滿是綠意包圍的老公寓裡;這裡住著幾位他的人生摯愛,爸爸、媽媽、妹妹、兒子、女兒、妻子……。
家門口還貼著紅色的春聯:「積善為德」,代表這個小人物家庭的教養。大門推入,不到三坪小院,齊柏林為爸媽築了一個簡易人工小池子,幾隻錦鯉,水池上方兩個玻璃箱子,齊伯伯說:「這都是小柏林動手弄的。」
享受,不一定得榮華,齊家安貧、樂道、積善、自足。我站池邊想起齊柏林曾傳給我的照片,魚兒對著我張大口,可能餓了一段日子,也可能已經習慣和人親密相處。魚池旁一小塊砂地,不到半個塌塌米,據說曾是齊柏林從河邊帶回來養育、也孵育烏龜的地方。這個烏龜事件一年前在齊柏林「成名」後,曾上了某報頭版頭條,標題痛批齊柏林「賴老父」、「假環保」。齊媽媽已經七十八歲了,即使齊柏林走了,她仍委屈地對我說:「烏龜」真的是齊伯伯夫妻約三十年前木柵爬山時撿回來,不是刻意的;後來在家堆沙丘,自然孵育更多小烏龜。報紙罵完柏林,又有人告發,某日家裡來了幾名壯漢把烏龜帶走,柏林年邁的父親,還被檢察官傳喚偵訊兩次。一生沒看過這種陣仗,齊老心想兒子到底惹了什麼禍?後來齊柏林回家知道此事,傷心好久,他真的不知道這些品種是保育類,才會大意貼臉書上;但讓他真正傷心的不是挨罵,而是他知道自己家孵育的烏龜,沒有野生能力,一但放生,鐵定活不了;他心疼那些烏龜的下場,自語:「我好像得罪了很多人。」
我試圖告訴齊媽媽,媒體環境的扭曲,一切已經過去;然後拍拍齊媽媽的肩膀,她放聲大哭,抱著我,不停地問:「為什麼?為什麼?我那麼乖的孩子為什麼走得這樣可憐?」
齊伯伯是河南安陽人,今年八十六歲。十七歲時國破山河碎,家裡鬧飢荒被迫從軍,來了台灣,之後就是你我最孰悉的老兵。退伍之後,由於他積極努力的工作態度,使他謀得榮工處司機的工作,直到退休。齊伯伯一生從未哀怨自己的人生,他慶幸自己還討得到老婆,有個安家處,有孝順乖巧的兒女。他的同袍,那些孤苦的老兵,沒處去時,就來齊家住上一段時間。齊維新沒讀什麼經典大書,却懂得把人生的逆境擱下來,慶幸自己沒在戰亂中死於戰壕,更慶幸自己退伍後還有個司機的工作。
他,像一個修行許久的高僧。「小柏林」長大開始賺錢養家之後,齊伯伯惟一的嗜好就是泡茶和登山;其他無欲也無求。
齊媽媽本姓江,彰化員林人,嫁給齊伯伯以後,為了貼補家用,一個人勤奮地做三份工作。清晨到菜市場賣滷菜,接著到工廠廚房幫傭做飯,晚上趕著夜市擺地攤賣成衣。
在這片熙來攘往的土地上,他們的世界沒有怨、沒有恨,甚至沒有「壞人」;齊媽媽從未期盼榮華富貴,只盼一家平安。即使齊柏林成名之後,她從未想向兒子要什麼,只擔心怎麼兒子還是穿著一身破洞的內衣。
齊媽媽哭著說:「我沒有看過這麼乖的孩子,從小貼心父母辛勞,自己做飯照顧妹妹……」,接著指了家裡幾乎每一樣擺設,漂流木茶几、椅子、色澤溫潤的泡茶盤、牆上的字畫,……點點滴滴,都是齊柏林為父母張羅的,到處都是「孝順小柏林」的影子。
我和齊伯伯談話時,齊伯母恍神地走到窗前,望著窗外搖動的樹影,駝著背,我知道她還在盼,盼一切只是夢一場,那個永遠滿面笑容的兒子,會再踏入家門……。
人生頭一次,她質疑,命運為什麼這麼不公平?
她站了許久,沒有人捨得叫醒她,讓她墜入盼望吧!這比殘忍的現實好多了。
齊伯伯和我開始談起一些往事,齊伯林常回家告訴父母,他遇見我之後的點滴之事,包括我主持的電視廣播節目如何幫助他一路圓夢等……,齊伯伯說的愈感激,我愈慚愧。我曾經以為自己二十多歲在戒嚴時代,為民主「犧牲」;曾經以為在一片污穢的政壇中自己「不收任何政治獻金」很清高……
如今在這一家人面前,我自形慚穢。這個老公寓,如此狹小,如此近乎家徒四壁;而它裝了滿滿的愛、崇高無比的理想。
我無能說什麼,只好慢慢地告訴齊伯伯:「死有輕如鴻毛,重於泰山;柏林遺憾地沒有完成他下一個理想,但是謝謝他們教養也奉獻了柏林,讓這個社會因齊柏林而有所不同。」
齊伯伯沉默了一會兒,自言自語重複這句話:「死有重於泰山,輕如鴻毛」。近八十六歲的他,當下停住淚水,若有所思。
我告訴齊家二老,齊柏林教導了我們當代的人,什麼叫「犧牲」;什麼叫真正的「理想」;什麼叫「神聖的行動」。
真正的理想,是謙卑地不感覺自己犧牲,不在乎任何外界的嘲諷,也不迷失於一時的掌聲。
此時齊媽媽突然轉過身來,對我說:「我本來什麼都想給他,所以當他談著莫拉克風災,接著要抵押房子時,我就把地契給了他,我也聽不懂他到底想做什麼,本來還求他不要做這麼危險的工作,老聽他說那個夥伴又摔死了……但他說只有空拍影片,大家才會有感覺。他那麼堅持,我就什麼都依他!」說完放聲大哭……。
齊媽媽已經七十八歲了,有心臟病、有糖尿病、有高血壓……,這些事她已毫不在意。柏林走當天,她昏倒一回;迎靈那天,又昏倒一次。她小聲地怕女兒聽見,對我說:「我本來想和他爸爸也一起走了……。」
自齊柏林走後,她已長期失眠,夜裡未曾退却的兒子形影使她無法成眠,有時候怕吵到老伴,自己跑到廁所放聲大哭;白天看到孫子孫女,又告訴自己要堅強……她日日體悟生命之死,不是自己,是疼愛兒子的墜落。她不敢看兒子的遺體,對齊家那不是送行。死亡不是儀式,不是影子,她心愛的兒子躺在殯儀館,包裹著層層紗布,屍體面目已無法辨認,如古老的木乃伊,皮膚透露著焦黑……。
這個小屋孕育了齊柏林理想的搖籃,母親給他永遠溫暖的懷抱,父親教他愛大自然,教他惜福,教他感恩。他也相信那首歌曲「美麗島」,「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婆娑無邊的太平洋……照耀著高山和田園……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對他而言,這不是一首民歌,一首抗爭的歌曲,是人們應該以生相許,相信而保護的山林田園。
「看見台灣」票房大成功後,齊柏林沒有被隨之而來的名聲、金錢、金馬獎沖昏了頭。有一段時間我不太和他聯繫,因為我從過去的負面經驗感受到人性的變化,如果一個朋友成功了,你頂好離地遠一點。一方面我的工作角色已經完成,一個優秀的人終於被看到;一方面我相信沒有幾個人逃得出名聲與掌聲的迷醉,我與他必要的距離,對彼此都好。
結果齊柏林的反應是「傷心」。他不知道為何昔日尊敬的「姐姐」般人物,突然消失。我缺席了「看見台灣」的首映會、慶功宴、座談會……除了有一次請「世界周報」的團隊到南投山上,幫忙包車包電影場,把片尾那群爬上玉山的原聲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從南投山上帶到台中看電影,觀賞「看見台灣」並且在電影中看見自己。我告訴齊柏林,他可能忙昏了,那些孩子差一點沒有機會在電影院看到自己演出的影片。
直到二○一五年十一月梁皆得導演花了二十年拍攝的「老鷹想飛」準備上映,我在試片間又碰到齊柏林,已經一年沒有連絡了,他頓時好高興和我互相擊掌。我想幫梁導演的忙,讓更多人看見他為了訴說「環境」、「農藥傷害」的紀錄片散盡家財的感人過程。此時我向齊柏林開口,「你願意和梁導一起上中天的青年論壇嗎?」齊柏林連一秒鐘猶豫都沒有,立即回答:「我太高興了!以前我做什麼事都要靠別人幫忙,現在我終於可以幫助別人了!」
過去這一年多,他開始著手拍攝「看見台灣二」;他反省為什麼之前電影引起那麼大迴響,可是某些污染依然延續?政府依然沒有作為?
他的答案不只是簡單的批判。經過一些個人獨特的經歷,他開始深思一個從小不熟悉的事情:「仇恨」。齊柏林發現由於各種政治符號對立的仇恨,台灣在各方面皆躊躇不前。「仇恨」的情緒成為所有議題的前提,也消耗社會多數的能量。當他參與反核時,某些老同事認定他變了;當他飛行空拍霧霾,差一點撞上台中火力發電廠煙囪時,他發現那些反核的環保同志,許多不見了,他形影孤單。齊柏林自認學識淺薄,專業不足。他擅長的工作是空拍,不顧命,不要錢,空拍了現象,引起共鳴後,交由專家、政府就可以解決問題。可是「看見台灣」放映後,是一連串的政治抗爭,選舉……一一登台,政黨忙著選舉、奪權,專家也忙著參予政治光環的爭奪。
於是他給自己下一個使命,「看見台灣二」,拍一個島嶼移民的過程;從印尼、馬來西亞、婆羅洲到台灣、到日本、到紐西蘭……從唐山過台灣……從戰亂遷徙台灣……然後在大海大洋彼此的對峙中,「我們」呼吸相同的霧霾,「我們」砍伐地球的樹林。
不需翻譯的「唐吉軻德」,省了出征的朗誦詩曲,齊柏林又開始他背負龐大債務的使命之旅。為了拍攝原住民先祖獨木舟跨洋移民的畫面,他需要更高階的陀螺儀。原本「看見台灣一」的陀螺儀可以拍山、海浪,可是拍不出渡船划槳細膩的粒子,也拍不清楚霧霾。國際上市面的高空攝影機已經走向8K,他買不起。齊柏林咬牙,再投資兩千多萬,買了四K陀螺儀。他告訴我這個決定時,充滿了信心,也認為在下一部影片中,他可幫台灣「把愛找回來」,那怕一點點,然後關注我們持續惡化的環境議題。
齊柏林認為這是他在前部電影中,未完成的使命。你相信嗎?就在他做這個決定之後沒有多久,陪同他航拍最久的陳秀明剛剛因飛機墜落死亡。他很哀痛,但完全沒有任何停止腳步的念頭。
那台斥資數千萬讓他又背負龐大債務的陀螺儀,這一回跟著他飛機失事,一起墜毀。一同墜毀的還有他未完成的夢,以及我們這個社會未恨完的恨,未吸完的霧霾,未停止的政治撕裂。
天使走了,遺留老父老母;天使走了,遺留持續破壞土地的我們;天使走了,我們再也沒有「第二個齊柏林」。
齊柏林走的當天晚上,我鼓起勇氣重看「看見台灣」。循他的眼,經過城市經過殘破經過聖壇般的美麗山河;循他的路,鏡頭穿過開發和墜落的寓言;循他的手,所有的大樓如同腐地拔起的虛假宮殿。他的鏡頭那麼哀愁,又那麼美;他的心那麼善良又那麼珍貴;他的離去對我是那麼痛楚,如砸碎了所有眼前的風景。
他以死亡,讓我醒悟,那些震撼的影片、照片,從來不只是傷山污河,是他與死神交換送給我們的禮物。
他以死亡,告訴我們那些畫面,一點也不「便宜」;那是他以溫暖的聲語,置生死於度外,搏命留給我們的警告。
離開齊家前,齊媽媽又對,咕:「他一直都知道危險,……我的小柏林,也一直很害怕……」。--
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永安的心情二胡 YungAn's Erhu Fantas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FateZero #フェイトゼロ #二胡
Fate/Zero-Grief 二胡版 by 永安 (Erhu Cover by YungAn)
■ Off Vocal: https://youtu.be/Yek2vV81OPM
《Fate/Zero》(フェイト/ゼロ、命運/零話),是一部2006年12月29日由TYPE-MOON公司發行的傳奇小說,作者為Nitro+所屬的虛淵玄,人物設計與插畫為TYPE-MOON所屬的武內崇。
本作是奈須蘑菇創作的視覺小說電腦遊戲《Fate/stay night》的前傳,故事描寫發生於《Fate/stay night》十年前的「第四次聖杯戰爭」,故事圍繞著《Fate/stay night》主角群的前一世代依次展開。在讀賣新聞社主辦的SUGOI JAPAN Award 2015「最想向海外介紹的日本流行文化」評選中獲得輕小說部門第6名。電視動畫版由ufotable製作,2011年10月播出第一季,2012年4月播出第二季。
《Fate/Zero》的配樂由日本著名作曲及編曲家-梶浦由記所寫。1965年8月6日,梶浦出生於日本東京都,現居於日本東京都西部。梶浦現以製作動畫及遊戲配樂為主,她亦活躍於電視廣告界及電影界。2001年梶浦憑藉TV動畫《NOIR》中獨具個人特色的精良配樂開始被廣大動畫迷所知曉。之後為《高達SEED》、《舞-HiME》、《翼·年代記》、《空之境界》、《潘多拉之心》、《魔法少女小圓》、《Fate Zero》、《刀劍神域》等人氣動畫譜寫的歌曲和配樂都大受好評。
《Grief》收錄在《Fate/Zero》2012年發行的原聲帶中,是主旋律《Point Zero》的鋼琴變奏版。不同於主旋律的激昂,在心情沉澱之後,輕重變化鋼琴聲,彷彿雨滴一般敲擊心靈;朦朧夢幻的襯底,使人置身於月光碎裂的湖水之上... 讓我們先來欣賞網路上的這首音樂:
https://youtu.be/Yek2vV81OPM
http://music.163.com/#/song?id=22731484
《Grief》是1=G,二胡演奏時,可以把內外弦定在B#F,用37弦指法演奏,就可以奏出最低音3。這首歌指法簡單,適合二胡演奏。演奏時心中默唱以加強情緒,右手輕撫運弓、氣息綿長而溫柔,拉出空氣感的音質。特別注意表現旋律的流暢悠長,並加強抒情意味。我的二胡演奏上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請各位朋友繼續給予指點囉!
如釋重負般地,他慢慢闔上了眼睛。
這個一生中一事無成,沒有贏得過任何勝利的男人,在最後的時刻,帶著滿心釋然,猶如睡著了一般,停止了呼吸。
『我啊,想成為正義的夥伴。』
========================
Fate/Zero-Grief 二胡版
中文:命運/零話-悲傷
英文:Fate/Zero-Grief
日文:フェイト/ゼロ-悲しみ
作曲:梶浦由記
原曲發行:2012年3月7日
二胡錄製:2018年5月31日
簡譜:永安
二胡:永安
1=G BPM=62
3 36 71 2343
1 2343 126 175
36 71 2343
1 2343 126 75 76
716 136 711
361 217 257 523
7123 6 632 161
44561 17 6 #5
3 36 71 2343
1 2343 12 67 54 3
33 21 71753
55432 13 6175 6
END

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徐佳瑩 LaL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女醫·明妃傳》是根據歷史人物的生平改編,由唐人電影與新麗傳媒聯合出品,李國立執導,劉詩詩、霍建華、黃軒、金晨 等連袂主演的古裝傳奇勵志劇。
該劇講述了明代著名女醫談允賢的傳奇一生,談允賢憑藉對醫學的癡迷和熱愛,克服重重困難,開創並建立女醫制度,最終成為一代女國醫。
片頭曲【大雨將至】,由徐佳瑩演唱。
徐佳瑩以堅定壓抑的情緒來詮釋,配上前奏磅礡的氣勢嘎然而止,轉為吉他款款訴說的編曲,道盡了許多無奈和遺憾,完整表達出談允賢對信仰的堅持,和對蒼生大愛的堅毅,卻也不失女性的細膩與情感。
《女醫·明妃傳》電視劇原聲帶數位上線:
iTunes→https://goo.gl/5HMZ0Q
Spotify→https://goo.gl/mPfhKe
KKBOX→https://goo.gl/GoQjym
myMusic→http://goo.gl/qWbVi9
Omusic→http://goo.gl/k1YfmE
大雨將至 作詞:田辰明/唐漢霄 作曲:唐漢霄
不相見 不相見 那一人 那一面
也不怨 你我錯過的流年
某一年 某一眼 誰留戀 誰無言
擦過肩 緣分就別再爭辯
若不是 那一眼輾轉的相思
愛一人 用一世 不自知
到如今 滿城風雨 也別解釋
用盡天下的藥石 難解人間的相思
大雨將至 滿地潮濕 從前的電光火石
多年以後 每段故事 原來結尾都相似
別說愛誰 別說可是 回憶就淺嘗輒止
得失離散 總會又周而復始
不必說 不必說 花又開 花又落
有過誰 也一樣沒有結果
那一年 大雨中 記著你 忘了我
有些事 堵在內心的角落
大雨將至 滿地潮濕 從前的電光火石
多年以後 每段故事 原來結尾都相似
別說愛誰 別說可是 回憶就淺嘗輒止
得失離散 總會又周而復始
大雨將至 滿地潮濕 記憶眼看在流失
多年以後 每段故事 從來結尾都相似
別說愛誰 別說可是 眼淚請適可而止
得失離散 總會又周而復始
得失離散 總會又周而復始

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徐佳瑩 LaL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女醫•明妃傳》是根據歷史人物的生平改編,由唐人電影與新麗傳媒聯合出品,李國立執導,劉詩詩、霍建華、黃軒、金晨 等連袂主演的古裝傳奇勵志劇。該劇講述了明代著名女醫談允賢的傳奇一生,談允賢憑藉對醫學的癡迷和熱愛,克服重重困難,開創並建立女醫制度,最終成為一代女國醫。
片頭曲『大雨將至』,由徐佳瑩演唱。
徐佳瑩以堅定壓抑的情緒來詮釋,配上前奏磅礡的氣勢嘎然而止,轉為吉他款款訴說的編曲,道盡了許多無奈和遺憾,完整表達出談允賢對信仰的堅持,和對蒼生大愛的堅毅,卻也不失女性的細膩與情感。
劇情概要
《女醫明妃傳》取材自真實的歷史,講述了明朝女醫談允賢(劉詩詩飾)大半生的傳奇故事。大明國體昌盛卻禮教嚴苛,女子地位低下,不得從醫,隱疾難治。談家為醫學世家,祖上幾代均為御醫,因被奸人所陷害而遭遇滅頂之災,從此留下祖訓,後世不得行醫。但聰慧的談允賢從小耳濡目染,偷偷隨祖母學習中醫知識,不僅懸壺濟世、妙手仁心,得到了普通百姓的讚揚和支持,更漸起救天下女子之心。由此,允賢不僅在學醫道路上面臨重重的困難和阻礙,更要面對封建禮教和世俗觀念的衝擊。但允賢憑藉著對於醫學事業的癡迷和熱愛,克服重重困難,不僅在醫學上廣收博采、兼收並蓄、自成一派,更突破嚴苛的禮教束縛,開創並建立了女醫制度,從救人身體到救人靈魂,再由救人到救國,傳播弘揚了祖國醫學文化,最終成為了一代女國醫,名揚天下。
《女醫明妃傳》電視劇原聲帶數位全面上線:
iTunes→https://goo.gl/5HMZ0Q
Spotify→https://goo.gl/mPfhKe
KKBOX→https://goo.gl/GoQjym
myMusic→http://goo.gl/qWbVi9
Omusic→http://goo.gl/k1YfmE

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一生一世》OST:顏人中《定格》情深意濃動聽悅耳| 愛奇藝 的時間交通和停車住宿

一生一世 愛奇藝全網獨播:https://bit.ly/iqiyitw-ysys-website溫婉可人、處事低調的業內頂尖配音演員時宜,一日在機場偶遇了儒雅的海歸化學教授周 ... ... <看更多>
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給你給我To You and To Me 一生一世ost 特邀授權插曲 的時間交通和停車住宿

一生一世 Forever and Ever FULL OST《 一生一世 Forever and Ever》毛不易- 給你給我To You and To Me 一生一世 ost 特邀授權插曲 一生一世 Forever and ... ... <看更多>
一生一世電視原聲帶 在 一生一世Forever and Ever FULL OST - YouTube 的時間交通和停車住宿
一生一世 #ForeverandEver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1_J. ... <看更多>